弗里茨(弗里茨·克林根伯格)

今天给各位分享弗里茨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弗里茨·克林根伯格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单?

瑞典当地时间2021年10月6日11时55分(北京时间10月6日17时55分),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Benjamin List和美国科学家David W.C. MacMillan,以表彰他们对“发展不对称有机催化”的贡献。

历届(1901年-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单如下:

1、1901年,范特霍夫(Jacobus Hendricus Van‘Hoff) 荷兰人(1852–1911)

2、1902年,埃米尔•费雷(Emil Fischer)德国人(1852–1919)

3、1903年,阿列纽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 瑞典人(1859–1927)

4、1904年,威廉•拉姆赛(William Ramsay) 英国人(1852–1916)

5、1905年,阿道夫•冯•贝耶尔(Asolf von Baeyer) 德国人(1835–1917)

6、1906年,亨利•莫瓦桑(Henri Moissan)法国人(1852–1907)

7、1907年,爱德华•毕希纳(Eduard Buchner) 德国人(1860–1917)

8、1908年,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英国人(1871–1937)

9、1909年,威廉•奥斯持瓦尔德(F.Wilhelm Ostwald) 德国人(1853–1932)

10、1910年,奥托•瓦拉赫(Otto Wallach) 德国人 (1847–1931)

11、1911年,玛丽•居里(Marie S.Curie) 法籍波兰人(1867–1934)

12、1912年,维克多•格林尼亚(Victor Grignard) 法国人(1871–1935)

13、1913年,保尔•萨巴蒂埃(Paul Sabatier) 法国人(1854–1941);西奥多•威廉•理查兹(Theodore William Richards)美国人 (1868–1928)

14、1914年,阿尔弗雷德•维尔纳(Alfred Werner) 瑞士籍法国人(1866–1919)

15、1915年,理查德•威尔斯泰特(Richard Willstatter) 德国人 (1872–1942)

16、1916-1917年,空

17、1918年,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德国人(1868–1934)

18、1919年,空

19、1920年,瓦尔特•能斯脱(Walther Nernst) 德国人(1864–1941)

20、1921年,弗雷德里克•索迪(FREDERICK SODDY) 英国人 (男) (1877-1956)

21、1922年,弗朗西斯•威廉年,阿斯顿(FRANCIS WILLIAN Aston) 英国人 男 (1877-1945)

22、1923年,弗里茨•普端格 (FRITZ PREGL)奥地利人 (1869-1930)

23、1924年,空

24、1925年,理查德•席格蒙迪(Richard Zsigmondy) 德国人(1865-1929)

25、1926年,西奥多年,斯维德伯格 (Theodor Svedberg) 瑞典人(1884-1971)

26、1927年,海因里希•O•魏兰德(Heinrich.O.Wieland)德国人(1877-1957)

27、1928年,阿道夫•O•R•温道斯(Adolf .O.R.Windaus)德国人(1876-1959)

28、1929年,阿瑟•哈登(Arthur Harden)英国人(1865–1940);汉斯年,冯年,奥伊勒一歇尔平(Hans von Euler-Chelpim)德国人(1873–1964)

29、1930年,汉斯•菲舍尔(Hans Fischer)德国人(1881–1945)

30、1931年,卡尔•波斯(Carl Bosch)德国人(1874-1940);弗里镕里希•贝吉乌斯 (Friedrich Bergius) 德国人 (1884–1949)

31、1932年,欧文•兰茂尔(Irving Langmuir) 美国人 (1881–1957)

32、1933年,空

33、1934年,哈罗德•克荣顿•尤里( Harold Clayton Urey) 美国人(1893– )

34、1935年,弗雷德里克•约里奥一居里(Frderic Joliot-Curie)法国人(1900–1958);伊伦•约里奥一居里(Irene Joliot-Curie)法国人(1897–1956)

35、1936年,彼得•J.W•德拜 (Peter J.W.Debye) 美籍荷兰人(1884–1966)

36、1937年,瓦尔特•N.霍沃恩(Walter N.Haworth) 英国人(1883–1950);保罗•卡雷(Paul Karrer) 瑞士人(1889–1971)

37、1938年,理查德•库恩 (Richard Kuhn) 德国人 (1900–1967)

38、1939年,阿道夫•布泰南特 (Adotf Butenandt) 德国人(1903一 );利奥波德•鲁齐卡 (Leopold Ruzicka)瑞士藉南斯拉夫人 (1882–1976)

39、1940-1942年,空

40、1943年,盖奥尔格•冯•赫维西(Georg von Hevesy)瑞典(1885–1966)

41、1944年,奥托•哈思 (Otto Habn) 德国人(1879–1968)

42、1945年,阿尔图巴•I•魏尔塔雨Arturi.I.Virtanen 芬兰人(1895–1973)

43、1946年,詹姆斯•B•萨姆纳 James Batcheller Sumner美国人(1887–1955);约翰•霍华德•诺思罗普John Howard Nothrop美国人(1891– )

44、1947年,罗伯特•鲁宾逊Robert Robinson英国人 (1886–1975)

45、1948年,阿恩•w.K.蒂塞留斯 ( Arne W,k, Tiselius)(1902–1971)瑞典人

46、1949年,威廉•F•吉奥克(William .F.Giauque)(1895–)美国人

47、1950年,奥托.P.H•第尔斯(Otto P.H.Diels) (1876–1954)德国人;库特•阿尔德 (Kurt Alder) (1902–1958) 德国人

48、1951年,艾德温.M•麦克米伦(Edwin M.Mcmillam) 美国人(1907– );格伦.T.酉博格(Glenn Thedore Seaborg)(1912–) 美国人

49、1952年,阿切尔•J.P•马丁(Archer J.P. Martin) (1910– ) 英国人;理查德•L.M•辛格(Richard L.M.Synge)英国人(1914–)

50、1953年,赫尔曼•施陶丁格尔(Hermann Staudinger) 德国人(1881–1965)

51、1954年,菜纳斯•c.波林 (Linus C.Pauling) 美国人 (1901–)(一九六二年获和平奖)

52、1955年,文森特•杜•维格诺德(Vincent du Vigneaud)美国人(1901–)

53、1956年,西里尔•N.欣谢尔伍掐(Cyril N.Hinshelwood) 英国人(1897–1967);尼古拉•N•谢苗诺夫 (Nikolai N.Semenov)苏联人(1896– )

54、1957年,亚历山大•R•托德 (Alexander R.Todd)英国人(1907–)

55、1958年,弗雷德里克•桑格(Fnederick Sanger)英国人(1918–)(一九五八、一九八O年两度获奖)

56、1959年,雅罗斯拉夫•海洛夫斯基(Jaroslav Heyrovsky) 捷克斯洛代克人(1890–1967)

57、1960年,威拉德•弗兰克.利比(Willard Frank Libby) 美国人(1908–)

58、1961年,MELVINCALVIN

59、1962年,约翰•考德里•肯德鲁 (John Cowdery kendrew)英国人(1917–)

60、1963年,卡尔•齐格勒 (Karl Ziegler)德国人(1898–1973);久里奥•纳塔 ( Giulio Natta) 意大利人 (1903-1979)

61、1964年,多罗西•克劳宣特•霍奇金(女)(Dorothy Crowfoot Hodgkin) 英国人 (1910–)

62、1965年,罗伯持•伯恩斯•伍德沃德 (Robert bruns Woodward) 英国人 (1917–1979)

63、1966年,罗伯持•桑德逊•马利肯 (Robert S Mulliken) 美国人(1896–)

64、1967年,曼弗雷德•艾根 (Manfred Eigen) 德国人 (1927–);罗纳德•G.w•诺里什 (Ronald G.W.Norrish) 英国人 (1897–1978);乔治•波特 (George Porter) 英国人 (1920–)

65、1968年,拉斯•翁萨格 (Lars Onsager) 美籍挪威人 (1903–1976)

66、1969年,德里克•哈罗德•理查德•巴顿 ( Derek Harold Richard Barton ) 英国人 (1918–);奥德•哈塞尔 (Odd Hassel)挪威

67、1970年,卢伊斯•弗德里科•菜洛伊尔 (Luis Federico Leloir)阿根廷 (1906–)

68、1971年,格哈特•赫兹伯格 (Gerbard Herzberg) 加拿大籍德国人(1904–)

69、1972年,克里斯廷•波默•安芬森 (Christian Boehmer Anfisen) 美国人 (1916–)

70、1973年,恩斯持•奥托•费台尔 (Ernst Otto Fisher) 德国人(1918–);杰弗里•威尔金森 (Geoffrey Wilkinson) 英国人 (1921–)

71、1974年,保尔•约翰•弗洛里 ( PaulJohH Flory) 美国人 (1910–)

72、1975年,约翰•沃卡普•康福思 (John Warcup Cornforth) 英国人(1917–);弗拉基米尔•普赖洛格 ( Vladimir Prelog) 瑞士籍南斯拉夫人(1906–)

73、1976年,W.N. 利普斯科姆(美国人)

74、1977年,I. 普里戈金(比利时人)

75、1978年,P.D. 米切尔(英国人)

76、1979年,H.C. 布朗(美国人)、G. 维蒂希(德国人)

77、1980年,P. 伯格(美国人);W.吉尔伯特(美国人)、F. 桑格(英国人)

78、1981年,福井谦一(日本人)、R. 霍夫曼(英国人)

79、1982年,A. 克卢格(英国人)

80、1983年,H.陶布(美国人)

81、1984年,R.B. 梅里菲尔德(美国人)

82、1985年,J.卡尔、H.A.豪普特曼(美国人)

83、1986年,D.R. 赫希巴奇、李远哲(中国台湾人)、J.C.波利亚尼(加拿大人)

84、1987年,C.J.佩德森、D.J. 克拉姆(美国人)、J.M. 莱恩(法国人)

85、1988年,J. 戴森霍弗、R. 胡伯尔、H. 米歇尔(德国人)

86、1989年,S. 奥尔特曼, T.R. 切赫 (美国人)

87、1990年,E.J. 科里(美国人)

88、1991年,R.R. 恩斯特(瑞士人)

89、1992年,R.A. 马库斯(美国人)

90、1993年,K.B. 穆利斯(美国人)、M. 史密斯(加拿大人)

91、1994年,G.A. 欧拉(美国人)

92、1995年,P.克鲁岑(德国人)、M. 莫利纳、F.S. 罗兰(美国人)

93、1996年,R.F.柯尔(美国人)、H.W.克罗托因(英国人)、R.E.斯莫利(美国人)

94、1997年,P.B.博耶(美国人)、J.E.沃克尔(英国人)、J.C.斯科(丹麦人)

95、2000年,黑格(美国人)、麦克迪尔米德(美国人)、白川秀树(日本人)

96、2001年,野依良治 日本人 、威廉•诺尔斯 美国人 、巴里•夏普莱斯 美国人

97、2002年,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

98、2003年,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年,

99、2004年,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

100、2005年,法国石油研究所的伊夫•肖万、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罗伯特•格拉布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理查德•施罗克

101、2006年,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因

102、2007年,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

103、2008年,美国的Osamu Shimomura(下村修),Martin Chalfie(马丁•查尔菲),Roger Y. Tsien(钱永健)

104、2009年,美国科学家Venkatraman Ramakrishnan、Thomas A. Steitz及以色列科学家Ada E. Yonath

105、2010年,美国科学家理查德•赫克和日本科学家根岸荣一和铃木章

106、2011年,以色列科学家Daniel Shechtman(丹尼尔•舍特曼)

107、2012年,美国科学家罗伯特•洛夫科维茨(Robert J. Lefkowitz)以及布莱恩•克比尔卡(Brian K. Kobilka)年,

108、2013年,犹太裔美国理论化学家马丁•卡普拉斯(Martin Karplus)、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物物理学家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和南加州大学化学家亚利耶•瓦谢尔(Arieh Warshel)

109、2014年,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埃里克•本茨格(Eric Betzig),德国马克斯普朗克 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的史蒂芬•赫尔(Stefan W. Hell)以及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威廉•默尔纳(William E. Moerner)

110、2015年,瑞典科学家托马斯•林道尔(Tomas Lindahl)、美国科学家保罗•莫德里奇(Paul Modrich)和和拥有美国、土耳其国籍的科学家阿奇兹•桑卡(Aziz Sancar),

111、2016年,法国化学家让-皮埃尔•索维奇(Jean-Pierre Sauvage)、美国化学家J•弗雷泽•斯托达特(J. Fraser Stoddart)和荷兰化学家伯纳德•L•费林加(Bernard L. Feringa)

112、2017年,瑞士科学家雅克•杜本内(Jacques Dubochet)、美国科学家乔基姆•弗兰克(Joachim Frank)和英国科学家理查德•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

113、2018年,美国科学家弗朗西斯·阿诺德(Frances H. Arnold)、美国科学家乔治·史密斯(George P. Smith)和英国格雷戈里·温特尔(Gregory P. Winter)

114、2019年,美国科学家约翰·古迪纳夫(John Goodenough)、英国科学家斯坦利·惠廷厄姆(Stanley Whittingham)和日本科学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

115、2020年,瑞典皇家科学院2020年10月7日宣布,将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法国女科学家埃玛纽埃尔·沙尔庞捷和美国女科学家珍妮弗·杜德纳,以表彰她们开发出一种基因组编辑方法。

罗杰•弗里茨是哪国的什么家

美国作家

作者:(美国)罗杰•费里茨 译者:郭舫 黄邦福

罗杰•弗里茨被公认为美国商业经营领域的权威。他为之出谋划策的公司既包括《福布斯》杂志评出的世界500强企业,也包括一些家庭企业。他的照片经常刊登在杂志上及商业性报纸的专栏文章中,他已出版47种书,被翻译成36种语言,其中很多颇为畅销。他是机构发展咨询工公(ORGANIZATIONDEVELOPIMENTCONSULTANTS)创建者和主席。

《拯救大兵瑞恩》是真实事件吗?

《拯救大兵瑞恩》来源于真实的故事。

美国新泽西州托纳万达,尼兰一家有四个兄弟,弗里茨、鲍勃、普雷斯顿和爱德华都参了军。他们分别在不同的部队服役。弗里茨在501伞兵团,鲍勃在505伞兵团、普雷斯顿在22步兵团,爱德华在空军。

1944年5月16日,距离盟军在诺曼底登陆还不到一个月,爱德华就被日军俘虏了。他所在的B-25飞机被炮火击中后,他跳伞进入了缅甸的丛林。虽然他躲藏了一段时间,但后来还是被日本人抓了起来,被带到了伯玛的一个战俘营。爱德华从B-25飞机跳伞后,战友们再也没有收到他的消息,误以为他是在战斗中牺牲了。

诺曼底登陆日,鲍勃作为第505伞兵团成员,在海滩登陆后,坚守滩头阵地时牺牲。他是一名英雄,和另外两名士兵英勇作战,成功地阻止了德军的前进。第二天,普雷斯顿在犹他州海滩的风暴中遇难。

鲍勃、普雷斯顿、爱德华三个兄弟的牺牲和遇难消息很快传开,美国政府开始通知他们的家人。尼兰夫人在同一天,收到了这三份通知。

她唯一的安慰是弗里茨写来的一封信,信中说了一些设想战后的事,“当我回到家时,我会有很多战争的故事要讲”,看来弗里茨还不知道其它兄弟的事。当听说尼兰一家中,四兄弟中有三人牺牲或遇难时,美国战争部决定把剩下的兄弟带回家,一切就像电影里的那样。

电影和现实的不同

虽然创作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的灵感,来自于尼兰一家四兄弟的现实故事,但作家罗伯特·罗达特和电影制片人进行了艺术加工,和现实生活有所不同。尼兰一家中,爱德华最终被发现还活着。而在电影中,莱恩名义上已经失去了他的三个兄弟。

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的和现实故事最大区别是,电影中是一群美国士兵执行了戏剧性的搜索和救援任务。现实生活中的弗里茨,是被军队一位牧师找到的。

什么是战争魔鬼弗里茨?

打开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手册,你会发现一战中1916年和1917年未颁奖,而一战后的首届——1918年的奖由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伯获得。一战硝烟刚散,诺贝尔化学奖评委会就立即把奖授予这位合成氨的发明者,足见这一发明的重要。

氨是一种基础化工原料,它的合成不但可大量产出氮肥,使粮食或其他农作物大量增产,还在其他行业大有用途。为此,哈伯理应名垂青史。然而不幸的是,他也首创了大规模的化学战,使成千上万的人痛苦地死去或终身残废,由于他对人类文明的严重摧残,弗里茨·哈里几乎作为战争魔鬼被同盟国审判。

哈伯于1868年12月9日出生于德国的边境城市布雷斯劳一个富商的家中。中学毕业后,在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预科攻读有机化学。大学毕业后,由于所发表的论文有独到的见解,使德国化学界为之轰动,于是德国皇家科学院破格授予他化学博士学位,当时他年仅23岁。1894年起,他在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任教。

在合成氨发明以前,农作物所需氮肥主要来自人畜粪便、花生饼、豆饼等。随着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各国越来越希望能用空气中的氮气来大规模廉价生产氮化物。为此,许多国家的科学家进行过不懈的探索和研究。然而,从18世纪中叶开始的这一努力,历经一个半世纪之后,到20世纪初,仍未如愿以偿。

哈伯对合成氨的大规模试验始于1904年。1906年,哈伯在600℃的高温、2000个大气压下,用锇作催化剂,成功地以电解水生成的氢与大气中的氮为原料,得到了氨浓度为6%~8%的产率,并在1909年进行了报道。这是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工艺方案的转折点。1909年哈伯又用原料气循环使用的方法,成功地解决了氨、氮混合气转化率不高的问题。

哈伯的科研成果极大地震动了欧洲化学界,独具慧眼的德国巴登苯胺纯碱公司(BASF)捷足先登,抢先付给哈伯2 500美元预订费,并答应购买以后的全部科研成果。1909年,哈伯上述改进后的生产流程工艺专利被BASF购买,并声明,不管生产工艺如何改进,合成氨的售价如何下降,BASF每出售一吨氨,哈伯将分享10马克,永不改变。其后,该公司的卡尔·波施(Carl Bosch)等研究人员对催化剂、设备耐用性、合成塔进气口加热装置、出气口冷却用换热器等进行了改进,经过了多次(其中催化剂就做过2万多次试验)失败后,终于在1914年建成一座日产30吨合成氨的工厂。从此,合成氨进入大规模工业生产阶段。

氨的人工合成打开了人类化学史上的重要篇章。它的意义不仅仅是使大气中的氮变成生产氮肥的、永不枯竭的廉价来源,从而使农业生产依赖“大自然”的程度大大减弱;而且极大地推动了相关科技的发展,例如高压、超高压技术,高温、超高温技术,催化理论、实践,煤化工、石油化工技术等。从这点上说,哈伯开创了化学的新时代。

和当时所有的新发明一样,合成氨也被考虑如何用于战争和军事。早在1911年哈伯因发明合成氨而名声大震之时,德皇威廉二世就看中了他的才华,考虑如何利用他为自己的政权服务。

1914年7月28日,奥匈政府对塞尔维亚宣战,一战爆发,哈伯也很快地变成了一个狂热的民族主义者。他利用合成氨技术生产化肥,从而解决了德国的饥荒问题;将氨氧化,生产军需品硝酸和黄色炸药,解决了德军的军火问题。正如战后一些军事专家指出的那样:如果德国没有哈伯,战争早就结束了,因为他为德国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和军火。

1914年9月,德军与英法联军在法国和比利时接壤处附近比利时境内的伊普尔镇地区对峙。因双方都没有足够的重武器攻破对方的工事,于是双方相持达数月之久。这种不利于德军的相持,迫使德军寻找打破僵局的方法。哈伯用钢瓶施放氯气的方法成了德军统帅的最佳选择。这次化学战打开联军七公里多的突破口,使联军1.5万人中毒,其中5 000人死亡,500人被俘。在飞机上目睹这一惨剧的哈伯高兴得大喊大叫。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德国人都支持进行化学战的。哈伯的妻子克拉拉·哈伯就是其中一位。她出于人道主义和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憎恨,曾多次恳求哈伯停止研究化学武器,但他都不予理睬。1915年5月,他继续在华沙西侧60多公里的博利矛夫附近,对防护装备很差的俄军连续发动了三次毒气袭击,致使2 500名俄军伤亡。面对惨无人道的化学战,哈伯的爱妻愤而自杀,但哈伯对此仍不醒悟。1915年12月9日,哈伯指挥的德军对伊普尔地区的英军进行了首次光化学战,造成英军1 000余人中毒;1917年7月12日,他又指导德军在该地对英军进行首次芥子气攻击,10天内使英军1.4万人中毒。整个一战期间,德军几乎每次主要的化学战都与哈伯的研制、指导、指挥有关,于是人们将他称为“化学战之父”。

一战中,约有130万人受到化学战的伤害,其中有9万人死亡,幸存者中约有60%的人因伤残不得不离开军队。所以,哈伯及其进行的化学战,受到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强烈谴责。在这种谴责下,哈伯终于认识到他所犯下的罪行,内心十分痛苦。1917年,他毅然辞去了他在化学兵工厂的所有职务。1918年11月11日,战争也因德国投降而告终。

1919年,瑞典科学院考虑到哈伯发明的合成氨,已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显示出巨大的作用,经慎重研究,正式决定给哈伯颁发1918年度惟一的诺贝尔化学奖。但消息一传出,立即在全世界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一些科学家指责这一决定玷污了科学界,哈伯不但不应荣获这个科学界的最高奖赏,而且应该对他进行战争罪审判,送他下地狱。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他虽然一度被帝国主义利用,但科学总是受制于政治的,科学史上的许多发明,都既可用来造福人类,也可用于毁灭人类文明;哈伯发明合成氨,可以将功抵过。

凭心而论,化学战也是打击敌方的一种方法,在这个意义上,它和细菌战、原子弹、枪炮等的作用相同。然而,人们却把枪炮等划作一类,对用枪炮杀人予以支持或不持异议;把化学战、细菌战、原子弹等划作另一类,反对将它们用于战争,有的还以条约形式予以禁用。那么,这两类武器的差别在哪里呢?原来,前一类武器基本上只机械杀伤作战人员或毁灭作战设备,不再或很小造成其他危害。而后一类武器不但杀毁参战人员、设备,而且还严重伤害未直接参战的平民及其财产;会造成被害人员的后遗症,有的还会将危害遗传给下一代;会造成严重的、有的是持久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疾病流行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化学天才进行化学战的哈伯,在人们的一片声讨下,成为战争魔鬼,也就不足为奇,其悲剧也就在所难免了。

1933年,希特勒登上了德国总理的宝座,纳粹分子开始在全国大肆迫害、屠杀犹太人。哈伯也被称为“狱太人哈伯”而遭到驱逐。对此,他十分气愤,同时也预感到一场厄运即将来临。于是他移居瑞士以避劫难,后又受英国剑桥大学之邀,前去讲学。1934年初,他又应邀出任设在巴勒斯坦的、由反希特勒的著名犹太科学家组成的西夫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然而不幸的是,他在赴任途中因心脏病突发,于1934年1月29日辞世。

哈伯这位化学天才与战争魔鬼被人们声讨的悲剧是他自己造成的,化学战中死去的冤魂和活着的受害者永远也不会饶恕他。而在颠沛流离和孤独中客死他乡的悲剧却不是他的过错,这是千百万受希特勒纳粹主义迫害的犹太人或其他种族的命运的缩影。

弗里茨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弗里茨·克林根伯格、弗里茨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发布于 2022-08-09 08:08:16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50
目录

    0 条评论

    请文明发言哦~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