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唐宋元明清科举制度比较(明清科举和唐宋科举)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中国唐宋元明清科举制度比较,以及明清科举和唐宋科举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宋朝时期和清朝时期的科举制度有什么不同?

科举是古代朝廷选拔官员的一种模式,它打破了以往士族对官位的垄断,促进了阶级之间的流动。科举始于唐朝,在清朝终结,但历朝历代的科举制度其实也是不同的。那么宋朝的时候科举与清朝的时候的科举有什么不同呢?

一般人对于科举的认知实际上就是相对于明清时期的科举的,认为科举考试的就是八股文,而学子必须从秀才、举人,进士一步步地考上来。明清时期的科举确实也是如此,但明清时期的科举代表不了整个科举的状态,唐宋时期的科举与明清时期的科举就存在显著的不同。

宋代的科举与清代的科举存在两个最为明显的区别:

宋代的科举并非清代的科举只有一种,宋代的科举是分为多种的,清代的科举如果套用到宋代,只能算是宋代的进士科。但宋代的科举远远不只进士科一种,另外还存在明法科,明经科,明算等科,但并不固定,在宋代的不同时期,这些科别是有所变化的,甚至在宋徽宗时期一度废除过科举制度。考试的科目丰富多样,这是宋代科举与清代科举的第一个区别。

宋代科举与清代科举另一个不同之处就在于其考试内容。清朝的时候以理学为根基,科举考试的根本就是以八股文为主,主要是继承的明朝的科举方式。

宋代因为科举科目更多,考试的内容自然也是不一样的。就以双方的进士科为例,清朝作为考试根本与标准的理学,是在南宋朱熹之后才开始慢慢的占据主导,所以才被称为程朱理学。这就说明宋代科举的根本并不是理学,不存在清朝科举这样的有一个标准,宋代的科举实际上标准在不停的变动,比如王安石变法的时候,就以新学位取士标准。而且宋朝的考试并不以八股文为考试的文体,这也是一个最大的不同,宋代甚至需要考诗词,这无疑也是与清朝科举的区别。

所以总体来说,宋朝的科举与清朝的科举还是差别巨大的,如果套用清朝的科举制度到宋朝,完全可能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

明清科举制度和唐朝科举制度有什么不同

中国科举制度自隋发端,终止于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实行的重要选官制度。在它实施的一千多年间,对中国的政治走向,社会格局乃至世界政治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科举制度产生后的一千多年中,不断有所变化,隋唐和明清就是我国科举制度变化发展的两个重要时期。隋唐是科举制度的起源和完善时期,隋朝废南北朝以来的九品中正选官制度,首开考试取士的先河,唐在隋朝的基础上使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制度化;明清是科举制度的鼎盛和衰亡时期,明朝使科举考试的形式越来越完善,但同时也使它越来越繁琐,清末,随着社会的开放,科举制度的弊端和危害日甚,此制度也走向僵化和衰落。两个时期科举制度的比较有以下几方面的不同:

一、两个时期科举制度考生来源和资格有所不同

隋唐时期,考生来源主要有两类,生徒和乡贡。中央与地方官学的学生经考试合格,由学校送尚书省参加省试,这些考生被称之为生徒。不在学校学习而学业有成者,则向州县“投牒自举”,经审查考试合格,由州县送省参加考试,称为乡贡。考生来源较广,资格审查较松,给大部分知识分子以科举取士的机会。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与学校制度紧密结合,非经由学校出身者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国子监是最高学府,监生可以直接做官。府、州、县是地方学校,学员称为生员,未取得生员资格者不得参加考试。进学校成为参加科举考试的必由之路。

二、两个时期科考在考试科目、考试内容和形式上有很大的不同

隋唐时期,科考的科目较多,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道举等,以明经和进士科为主。考试内容涉及经义、时务、诗赋、杂文等,内容多,并且注重考查考生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考试形式分为笔试和口试两种,有助于选拔优秀的人才。明清时期在这些方面有很多变化,考试科目减少了,考试内容专取“四书”“五经”命题,对经义的解释,只能以朱熹的观点为标准答案,不得有自己的见解。考试形式笔试,规定必须用八股文的文体作文,严格规定答题文章的具体格式和写作步骤,有严格的程式、标准和规范,不允许有任何的个人发挥。

三、考试和录取程度不同

隋唐时期尤其在唐朝把考试分为常科考试和制科考试,常科考试一般安排在每年10月进行,唐初由吏部后由礼部主考,确定录取人之后送由中书门下进行复核,再把录取名单送给皇帝过目,省试录取,称之为及第,第一名称为状元或状头;制科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明清实行三级考试,首先是乡试,由各省主持,每三年一次,考中称为举人;其二是会试,由礼部主持,于乡试次年举行,考中为举人;最后是殿试,皇帝亲自主持,主要考策问,殿试不会淘汰会试录取的人员,仅排出名次,前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四、两个时期的科举制度的作用不同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打破了世族垄断政治、垄断官员选拔的现象,为社会提供了相对平等的机会以及进入国家官员队伍的可能性。选拔了一大批有才学的人,如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等都是进士出身,促进了隋唐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同时这种考试制度的外传,对西方的文官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资本主义社会的选官制度提供了最初的模式。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虽选拔出了大批官员,维护了封建统治,其中也不乏能吏贤臣,如洪承畴、纪晓岚、刘墉,但从整体上来说,这种呆板的标准化和程式化的考试形式及考试内容,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压抑了人们的创新,引导着应试者向酸腐迂拙、不学无术的方向发展,还浪费了大量人才,如蒲松龄、李时珍等人,都是科考的失意者。明清的科举制,是导致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缓慢、科技落后、中外差距拉大的重要因素之一。

就是隋唐宋元实行的科举制和明清的八股取士有啥区别吗?

唐宋元明清,取士的方法都是科举制,到了明朝,发明了八股文,要求在科举考试中,作答的时候要用八股文的格式书写,取用四书五经的经典言论,构成自己的答案。这俩其实是一种东西,只是表现形式不一样。

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与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有何区别

唐朝时期,读书人在礼部考试及格就叫进士及第,就有做官的资格,却又不立即受官,还要由吏部再考一次,也就是教育部考了人事部再考.大约“礼部考的是才学,吏部考的是干练”,既有知识又有能力,才能做官.这个精神,和汉代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方法有异而已.唐朝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

但是宋人把这个传统破坏了.宋代的读书人只要科举及第,立即就委以官职,不必再经吏部考试.这其实是不对的.会读书的人不一定会做事,而国家需要的是管理人才,怎么能只看之乎者也子曰诗云,不要历练?何况所谓考试,原本指的是考绩和试用.现在士人“榜下即士”,无绩可考,不试而用,就违背了考试的初衷.

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科举考试变成了“八股取士”,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考试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清朝时期,在文学创作、或各式技术方面有杰出成就的名家,多数都失意于科场.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扼杀了人才的培养.

关于中国唐宋元明清科举制度比较和明清科举和唐宋科举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发布于 2022-08-18 16:08:36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58
目录

    0 条评论

    请文明发言哦~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