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强(豪强地主名词解释)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豪强,以及豪强地主名词解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东汉时期豪强的基本特点是

东汉时期豪强的基本特点是:世代享有政治经济特权。

考察知识点包括:秦朝中央集权制的作用,汉代“推恩令“,三省六部制的发展。

西汉初年,全国有54郡,其中中央直接统治的只有15郡,诸侯王国统辖地区达39郡之多,最大的齐国辖地达6郡71县,吴国辖地3郡57县,楚国辖地3郡76县。诸侯王有很大的权力,王国境内的官吏,除辅佐王的太傅、统理王国政务的丞相由中央任命外,都由王自己任命。

王国各自征收赋税;自行铸造钱币;自行纪年;拥有大量军队。这邱权力,说明诸侯王国基本上是独立王国,构成了不安定的因素。汉高祖时,各诸侯王多是几岁的小孩,羽毛未丰满,对中央能俯首听命。随着诸侯王长大成人,以及他们对封国的治理,就势大难制了。

汉文帝时,著名政治家贾谊已经看出王国对中央产生了威胁,他形象地对文帝说:“天下之势,方病大瘇,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

扩展资料

我们知道汉初的刘邦实行的分封政策那肯定是走了周朝的老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是不符合时代潮流的一种做法,而在后来的七国之乱当中也能看出来,这就是取乱之源。

各地封君,各诸侯国在自己的领地上那就俨然是皇帝的存在,宛如一个个国中之国,还是在大汉腹地的国中之国。

极大的影响了汉朝的统治,还轻易动他不得,毕竟内忧加外患那就是亡国之兆,所以在面对强大对手匈奴在窥视的局面下,如何解决祖宗留下来的烂摊子就是汉朝各个皇帝所要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推恩令

豪强集团在汉末时期,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力呢?

谈及汉末乱局的开端,众说纷纭。但总的来说,可将责任归咎于以下几个方面:

是桓灵无道,致使东汉王室衰微;

是宦官乱政,汉末朝堂乌烟瘴气;

是黄巾起义,直接重创东汉王室;

是州牧确立,各路诸侯雄踞一方。

但这些原因,都只是导火索,算是主要原因。而汉室倾颓的根本原因,却是东汉豪强集团的不断膨胀。

自东汉以来,豪强集团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影响力逐渐增强,致使国家动荡、社会各种制度崩坏,从而导致了汉室不受其累,最终走向灭亡之路。

一、两汉察举制流弊与士族门阀

与夏商西周时期的世禄世卿制相比,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已经有了很大改变。在以往,朝廷选拔官员,不注重才能,也不注重名声地位。唯有血缘关系的亲疏,才是衡量他们能否顺利入仕的标准。

显然,这种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家天下模式,显然不利于国家与社会的进步。汉代王朝建立以后,开始吸收这种教训,并创立了一套以察举制为主、征辟制为辅的选官制度。

朝廷将天下分为州、郡、县、乡,并作出明确规定,州郡长官每年需要向朝廷举荐人才。名额送达中枢后,经由专人审核,然后将这些应举者分别派往各地为官。如此一来,地方上的长官便在政治上有了足够的话语权。

为了取得地方豪强的支持,地方长官往往征辟、举荐他们的子弟入朝为官。久而久之,这些进入仕途的豪强弟子也开始在朝堂之中生根发芽。为了保证利益,不少豪族还会选择联姻的方式,将两个或几个家族紧密结合起来。

就这样,地方豪强中的上层大姓,便逐渐在政治上享有越来越高的话语权。他们盘根错节,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人的发展,在政治上积累了一定的名望与人脉资源。由此,士族门阀逐渐形成,并把持朝政。汉代帝王任用宦官集团,并非是完全昏庸。实际上,他们也忌惮豪强门阀的影响力,遂借助宦官集团对他们打压。

究其原因,士族集团已经在政治上形成垄断。凡是世家出身的弟子,总能通过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寻求长者帮助,从而顺利跻身于仕途。而一些家境贫寒的才子,除非是得到贵族青睐,否则他们很难步入仕途。

在当时,拜师便是一种不错的途径。所谓“天地君亲师”,古代重视师生之间的关系。在尊师重道的风气之下,一旦师生之间关系达成,便会形成一种颇为牢靠的关系。这对寒族才子来说,的确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而对豪强门阀来说,他们也可以通过这种途径吸引一批新鲜血液。

正因如此,豪强门阀的政治势力才不容小觑。汉代选拔人才的方式没有变,但这些新选拔出来的人才,却有着很深的家族观念,受家族意志影响。这自然便导致汉室王庭手中的政治权力,逐渐流向地方豪族。由此,王室对地方上的掌控愈发衰微,只能坐看这些地方豪强的势力不断膨胀。

二、豪强间接破坏户籍田亩制度

上层政治,决定下层经济。在封建社会,官员阶层的话语权很大。所以地方上的豪族在政治上掌握影响力后,也能凭借这个权利维护自己的利益。

因为“朝中有人好办事”,所以他们能肆无忌惮地吞并自耕农的土地。一代又一代的积累下来,豪强集团在地方上的影响力愈发强大。他们不仅有政治资源,更是最大的地主。

那些被侵吞土地的百姓,便失去了养家糊口的依靠。此时他们面临的,只有两条路。一是背井离乡,前往其他无人区重新开垦荒野;二是留在当地,但为了生计,不得不为豪强地主做事。

正因如此,东汉中后期以来的人口流动与迁徙行为,变得愈发频繁。更致命的打击接踵而来,东汉中期还出现了几十次天灾,其中又以传播性极强的烈性传染病——瘟疫,最为普遍。一时间,饿殍遍地,尸横遍野。曹操在《蒿里行》写道“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其实便是东汉后期以来的真实写照。

瘟疫横行导致人口流动加重,而人口流动又为瘟疫横行提供了土壤,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在此情形之下,哪里又有人会安心种地?总的来说,东汉豪族在土地资源上的垄断,导致流民四起。而人口流动与迁徙,又破坏了传统的户籍田亩制度。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稳定遭到破坏,治安也愈发日下,开始有盗贼横行。更严重的是,朝廷在地方上征兵入伍,也要依靠户籍。可如此情形,他们又怎么再能顺利保证自己军事上的强大呢?

三、部曲与家兵的规模日益扩大

正当朝廷焦头烂额的时候,地方豪族却纷纷出手。他们不征兵,但是募兵。后者主张利益交换,通过优厚待遇吸引流民加入,从而使得豪族集团的军事实力迅速膨胀。

在当时,几乎每个豪族家中,都会养上一批宾客。说是宾客,其实便是家兵。他们依靠这种私人武装力量,不仅能保证本族的田产不受盗贼抢掠,更可以暗中发展,等到乱局到来之际,依靠部曲来完成霸业。

纵观汉末豪族,强者可达几千上万之众,弱者起码也有好几百人。他们或支持一方枭雄,或自己独立,从而影响汉末局势。而世人熟知的袁绍、曹操、吕布、刘备等人,他们能在中原地区崛起,都离不开豪族门阀的鼎力支持。

如曹操、袁绍等人,本就出身豪族,因此他们能率先崛起于中原;而反观吕布、刘备等人,尽管出身寒微,但也离不开地方豪强的支持。只可惜,他们毕竟根基浅薄,无法真正扎根于中原。所以吕布兵败被杀,刘备流窜中原,最后在荆州士族与东州士族的支持下,再度重新崛起。

结语:

上述可见,在汉末乱世到来之际,豪族集团才是最为活跃的存在。他们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颇为强大,因此难免滋生出野心。而只有在王朝更迭期间,他们才有这种机会。基于此,他们积极地支持汉末各路枭雄,并为他们提供政治、军事、经济资源,其实便是在为自己的将来考虑。

在魏蜀吴三国之中,孙刘两家是寒族出身,因此他们只能偏安一隅,以合作的态度取得当地士族的支持,才能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而反观北方中原的豪族集团,则是最为顽固的。对此,曹操在创业前期只能与他们合作,并以此提拔了大批世家子弟入仕。

但曹操统一北方后,为了社会进步,开始推行屯田,改革军制,并大力提拔寒族人才入仕。如此一来,豪强集团愈发不满,开始寻求新的目标。正在此时,司马懿崛起,从而顺利取得北方士族支持。就这样,代表了豪强集团利益的司马氏一族,才能顺利取代曹氏,最终一统天下。

两汉时期的宗族豪强和门阀士族是一回事吗?

两汉时期的宗族豪强和门阀士族其实这二者从财力上而言是一回事的,不过在组织性质方面却不是一回事。

宗族豪强,可以直接理解为土豪家族。他们的财产大部分是土地财产,在两汉时期,土地可以转让和买卖,农民无力维系下去土地的,便把自己的土地卖给地主,地主于是便逐渐积累了大片土地,成为土壕。他们会雇佣佃农来劳作,佃农们每年给地主们交租。

这种豪强或者说大地主,因此就具有了非常雄厚的财力、拥有了大量人口。他们具备了强大的实力,所以会借助手中的武力和钱财,要么挟持地方官吏、要么与地方官吏同流合污。总之,他们可以理解为汉代基层自治头子的角色,未必是特别有文化的“文化世家”,但是一定是特别有钱、有土地的势力大族。

而门阀世族是在社会上具有特殊地位、由官僚士大夫所组成的政治集团,萌生于两汉,形成发展于魏晋,他们是既有财力、有权力又有知识的家族。这源于当时的选官制度,察举制。当时文人们通过“举孝廉”的方式进入仕途,不识字的人一般是不可能被选去当官的。

当时东汉私人讲学传经风行,那些地主们便垄断教育,将学术、书籍传给自己的后代,后代们学习知识,天然具有出仕资格。他们以传经相标榜,提升威望,形成身份尊贵的“累世经学”家族,又借助“察举制”的制度,从“累世经学”变为“累世公卿”。

此外,这些家族大多联系紧密,他们通过联姻关系、师生关系等形成一个难以进入的“上层圈层”,这些精英集团对中央和地方政权进行控制,便形成了门阀世家。

关于豪强和豪强地主名词解释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发布于 2022-08-09 18:08:15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59
目录

    0 条评论

    请文明发言哦~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