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积粮缓称王(广积粮缓称王是谁最早提出的)

今天给各位分享广积粮缓称王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广积粮缓称王是谁最早提出的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朱元璋说的一句话`"广积粮,筑高墙,缓称王"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储备充足的粮草,加强根据地建设,不要急于称王称帝。这句话不是朱元璋说的,是朱元璋征求学士朱升对他平定天下战略方针的意见,朱升所提出的意见。

元末天下混乱,农民起义四起,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多如牛毛。朱元璋作为众多割据势力的一支,实力还不是特别强大。

“高筑墙”就是加强根据地建设,提高军事实力,以保卫自己的地盘;“广积粮”就是要储备充足的粮草,发展经济,增强经济实力,毕竟经济是一切的基础。

“缓称王”则是不要急于称王称帝,因为在自身实力并不突出的情况下贸然称王称帝,只会有树大招风的效果,使自己成为其他割据势力攻打的对象。这句话的核心精神就是不当出头鸟,闷头发展自己的实力,待时机成熟的时候,也就什么都有了。

扩展资料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提出的背景:

公元1356年,元朝的水军在采石矶被朱元璋歼灭,集庆城里元军投降,朱元璋胜利进入集庆。他将集庆改名应天府,从此有了一块比较稳定的有发展前途的根据地。

朱元璋感到自己力量还不够强大,所以尽管此时占据浙江、四川、湖广的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等已纷纷称王称帝,朱元璋还只默默地壮大自己的力量,在太平,仅设立太平兴国翼元帅府,在金陵,仅仅称吴国公而已。

他还非常清楚粮食等物资对支持他的政权与军事活动的重要性。尽管军务繁忙,他每到一地,总要关心当地农业生产,鼓励种田养蚕。他安排军队耕种粮食,称为屯田。任命专管官员,负责修筑堤防,兴修水利,保证军粮的供应。

在徽州,朱元璋征求学士朱升对他今后战略方针的意见,朱升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实际总结了朱元璋一贯实行的方针,他非常地高兴。朱元璋正是在这一方针下,一步步完成统一中国的帝业的。

高筑城 广积粮 缓称王 这是什么意思?求解释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意思是加强防御、巩固实地,大量的囤积粮食,确保粮草充沛,慢一点立杆称王。现代常译为“重视战略态势、注意后勤保障、避敌锋芒合纵连横”。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汉语词语,出自朱元璋征求学士朱升对他平定天下战略方针的意见,朱升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扩展资料:

一、朱升主要成就

1、向明太祖献上三个计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使得朱元璋有立国之基。

2、为大明制定了礼乐制度,并收集后妃的故事,编修了《女诫》一书。

二、朱升人物著作

朱升一生有二十四本专著,著有《易书诗》、《周家仪礼》、《礼记》、《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考经》、《小学》旁注、书传辑正、书传补正、老子孙子旁注,还有小四书小学名、数医家诸书、葬书、内外传、刑统传解等,传世的有《前图》二卷、《枫林集》十卷,《四库总目》另有前图二卷,传于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升

“广积粮,缓称王。”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巩固根据地防守,储备充足的粮草,不先出头称王,避开群雄的矛头,蓄积力量,后发制人,争霸天下。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出自朱元璋征求学士朱升对他平定天下战略方针的意见,朱升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朱元璋征求学士朱升对他平定天下战略方针的意见,朱升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结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统治,平定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1380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于应天,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参考资料

360:

360:

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请问出处?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汉语词语,出自朱元璋征求学士朱升对他平定天下战略方针的意见,朱升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蒙古人从马背上得天下,也企图在马背上治天下。元朝建立后,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政策,把国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高高在上,汉人、南人饱受剥削和压迫。元末,汉人、南人奋起反抗,红巾军大起义波及全国。

在起义军首领纷纷称王称霸时,朱元璋保持了清醒的头脑,他采用“缓称王”的策略,使北方红巾军成为自己的屏障;然后采取“先西后东”的策略先后歼灭陈友琼和张士诚。最后挥师北伐中原,驱除鞑虏。

扩展资料: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反抗元朝。

朱元璋很快打了几个胜仗,收编了元军好几万降军,军力急速壮大。他奉郭子兴命南攻滁州,公元1353年又攻占和州。朱元璋此时还只是郭子兴手下的一员大将,但是他胸怀大志,希望在这群雄蜂起之中,脱颖而出,统一中华,重建太平。他很注意听取一些有学问、有远见的读书人的意见。

打和州之前,定远人李善长来投奔他。他听说李善长善于计谋,便诚恳地问:“李先生,目前天下大乱,怎样才能太平呢?” 李善长有针对性地答道:“秦朝时候也天下大乱。出身亭长的汉高祖气量大,能容人,又不滥杀人,所以很快就统一了天下。将军能学习汉高祖,定当成就大业。”

后来,许多读书人都对朱元璋说过类似的话。他认为李善长的话很有见地,认真地照着李善长的话去做。并留下他做谋士,自比为汉高祖得到谋臣萧何。

他还非常清楚粮食等物资对支持他的政权与军事活动的重要性。尽管军务繁忙,他每到一地,总要关心当地农业生产,鼓励种田养蚕。他安排军队耕种粮食,称为屯田。

任命专管官员,负责修筑堤防,兴修水利,保证军粮的供应。 在徽州,朱元璋征求学士朱升对他今后战略方针的意见,朱升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实际总结了朱元璋一贯实行的方针,他非常地高兴。朱元璋正是在这一方针下,一步步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关于广积粮缓称王和广积粮缓称王是谁最早提出的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发布于 2022-08-10 02:08:52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53
目录

    0 条评论

    请文明发言哦~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