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布拉欣(易卜拉欣·哈马托)

今天给各位分享伊布拉欣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易卜拉欣·哈马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 (以下简称《葬礼》)1989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播出后,在回族当中引起很大反响.1991年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后,影响更加广泛.最近又在搬上银幕.

小说问世以来,文学评论界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很高的评价.因小说中有许多穆斯林生活礼仪的描写,且使用了一些穆斯林日常用语,一般文化程度不高、和对穆斯林的传统已经陌生或已不了解的回族群众对小说也抱有好感.小说在结构设置、情节安排、人物塑造及文学技巧上,其艺术手法的确比较出色,但透过这些具体的文学表现形式,每一个熟悉穆斯林生活、了解回族历史的人,都会发现小说所反映的穆斯林生活和回族历史发展的命运严重失实,其主题思想存在严重错误.应予指出,

小说以洋洋数十万言的巨大篇幅,描写了本世纪初至六十年代北京一回族玉器世家三代人六十年间的命运变幻.其中主人公韩子奇、韩新月父女两代人的爱情悲剧是小说着墨最多的主要情节;小说一再描写和渲染的那种坟场与葬礼的悲凉气氛是笼罩全篇的主调;最终以新月的葬礼结束全篇.

和许多善良的读者一样,初读《葬礼》也曾为其优美的文学语言和动人的故

事情节所吸引,但掩卷之余,总有许多惑不解之处.为什么小说偏偏命名为《穆

斯林的葬礼》?为什么主人公韩子奇最终回归为汉族人?为什么新月最终被无情地

埋葬?韩太太梁君碧这一形象总是那么别扭,让人难以接受,她为什么以这种形象

出现?而始终笼罩读者的悲凉气氛,时时使人有一种徘徊于坟场的感觉.……重读

之后,仔细品味,方才明白这部小说的主题.

文学是反映现实并为现实服务的,任何文学作品都有它一定的现实目的, 《葬礼》也同样如此.这部小说是运用象征手法写的,其中每一个情节的安排,每一个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有它特定的寓意.

小说描写了‘玉器梁’一家三代人六十年间的命运兴衰.小说开始时出现的那位虔诚的缠头穆斯林老人吐罗耶定,收养了一个汉族孤儿,并使他成为穆斯林的伊布拉欣.吐罗耶定带着伊布拉欣云游四方,最终要去的是圣地‘克尔白’.他们来到北京, ‘玉器梁’家门楣上的“清真言”“都阿”把他们师徒二人引到了梁家.伊布拉欣就此留在了粱家,吐罗耶定独自一人向着西方,向着‘克尔白’方向去了。从此,伊布拉欣成了梁家的一员.故事由此展开.伊布拉欣后来成了粱家的女婿,并继承了梁家的家业.时代变换,命运兴衰,这个家最后衰落了,并陷入一种难以摆脱的悲剧之中.

那位缠头穆斯林老人无疑是回族的传统信仰——伊斯兰的象征;而开始时出的另外一位充满神秘的人物、"博雅宅"原来的主人"玉魔"老人则象征着中国传统的汉文化。这两种文化都曾影响着回族.小说后来的发展是,那位缠头穆斯林老人早已远去西方,不再复返;而‘玉魔’老人却时时隐现,深深地影响着‘玉器粱’一家.伊布拉欣从吐罗耶定那里继承的只是穆斯林的名称和形式,而精神实质并不具备穆斯林的思想意识,心理深处仍然是深厚的汉文化观念。所以,早先的伊布拉欣还是回归为汉族人韩子奇。最终他向妻子梁君碧道出了自己的心理:“我……不是回回! ”“ 吐罗耶定巴巴收养了我,可是我欺骗了他,也欺骗了师傅,欺骗了……你!”

小说精心描绘的这条线索,寓示了回族发展的命运,也预示着回族未来发展的方向。

小说对韩子奇、新月父女两代人的爱情悲剧的描写及人物形象的塑造,寓意更是深刻而具体。

韩子奇与妻妹梁冰玉的变态爱情,本身就是向穆斯林道德观念和伊斯兰婚姻制度的挑战,并且寓示读者,回族上一代人曾试图挣脱传统的束缚,但他们失败了,他们的爱情以悲剧告终。 ,

他们变态爱情的结晶——新月,是回族青年一代的象征,她对她的汉族教师楚雁潮的那种可抛开传统、不顾一切的爱,又是对穆斯林传统的新的一轮的叛逆,寓示着回族青年一代又继续在挣脱传统的束缚.这场爱情同样以悲剧告终。

新月的先天性心脏病是她的悲剧的重要根源。这先天性心脏病似乎又喻示着回族青年一代从血统中继承来的传统,这传统注定了新月不可逃脱的悲剧性命运,新月最终被送进坟场,小说以此预示了回族青年一代未来的命运.

韩子奇、新月父女两代人的爱情都以悲剧结束了,而这两场爱情悲剧都与韩子奇的妻子"韩太太"梁君碧有着深深地联系.韩太太是韩子奇一家唯一一个看守斋拜的虔诚的穆斯林,她在小说中无疑是被作为回族传统信仰——伊斯兰的象征.这样一位虔诚的穆斯林妇女,却常常身着短袖衣衫,而且常常沉湎于麻将桌上,形象不伦不类,且不说这严重违背穆斯林的生活现实,更主要的是她心计多端,专横冷酷,她不仅是韩于奇与粱冰玉爱情的障碍,而且对新月与楚雁潮的师生恋又横加干涉,造成他们父女两代人的爱情悲剧.作者以这样一个形象作为回族传统信仰一一伊斯兰的象征,无疑是丑化伊斯兰,把回族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切挫折和不幸都归咎于伊斯兰.

小说一再描绘、渲染的那种葬礼和坟场气氛又时时揭示读者:穆斯林已走人穷途末路.

众所同知,一弯新月是伊斯兰的象征,它象征着崇高、清净和希望.可小说

和其主人公的命运却含有另一种深刻的寓意:"穆斯林的葬礼",埋葬的是"新月".直接点示着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精心描绘和通篇安排的确可谓独具匠心,不愧为大家手笔.它的主旨清晰可辨,它旨在通过这个故事告诉读者:回族的传统信仰——伊斯兰,已成为回族前进的障碍和束缚,它导致了回族的悲剧,把回族引入坟场;甚至伊斯兰最早传人中国、形成回族都是一场历史悲剧.回族只有挣脱伊斯兰的束缚,只有埋葬伊斯兰,才能摆脱悲剧命运.这就是小说的主题.

回族的历史发展和现实果真如此吗?

众所周知,回族是伊斯兰传人中国后,在伊斯兰的凝聚作用下,各民族成分

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民族.历史上,它曾过自己辉煌的兴盛时期,也出现过衰微,

更历经迫害和摧残.千百年来的历史发展中,它发生了许多变化,失去了母语,失去了外部特征,甚至失去了血统,唯有那宝贵的信仰代代相传、恪守不逾.这宝贵的信仰是回族赖于生存的根本,是回族文化的灵魂,它深深地影响着回族的心理意识和文化、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它赋予回族一种顺应社会发展的自我调节机制,使回族在每一次关系民族存亡的历史关头,都适时地作出顺应社会发展的变革.明代的经堂教育,清初的伊斯兰汉文译著运动,近现代回族新文化运动,每一次都给回族带来一次文化、经济的繁荣,使回族从每一次衰微中振兴起来,渡过一次次的危机,不断发展壮大.试问,没有伊斯兰,没有以伊斯兰信仰为基础的三次文化运动,会有今天的回族和回族的发展吗?

尽管象韩子奇、梁冰玉和新月这样或传统意识淡漠、或已脱离传统,甚至背叛了传统的人在回族现实生活中的确不乏其人,但他们只是在一定时代中脱离了回族母体的一少部分特殊的时代产物,新月的异化只是回族发展中的支流,不能代表整个回族,代表回族的永远只是它的人民一一大多数信仰伊斯兰的穆斯林.毋庸讳言,回族的传统和现实中也存在一些弊端和阴暗面,这也只属少数现象,更不能归咎于伊斯兰。相反,回族传统和现实中存在的弊端和阴暗面恰恰是背离了伊斯兰原则所造成的,了解伊斯兰基本信仰和基本原剐、了解《古兰》和《圣训》的每个人都知道,伊斯兰为穆斯林制定的是一条怎样的道路.

这些,恐怕作者都不知道.她对回族。对穆斯林生活、对伊斯兰知道得太

少,甚至根本不懂回族.

仔细观察小说的具体描写,不难看出作者并不了解穆斯林生活.每个熟悉穆斯林生活的人都会感到,小说中对穆斯林生活礼仪的描写是那样的生硬,那样不自然,象是从什么上面剪下来贴上去的标鉴.韩太太粱君碧这一形象的描写更是重背离穆斯林的生活现实.虔诚看守斋拜的穆斯林妇女大都性格和蔼善良,也不会衣着短袖,更不可能沉湎于麻将桌上.作者对这一形象的描写,如果不是不了解穆斯林生活的话,那一定是怀有某种恶毒的用心.

这些不仅与穆斯林生活现实不相符,我想也是广大穆斯林所难以接受的.

正是因为作者并不了解回族,不了解穆斯林生活,才以极端民族虚无主义态度错误地为读者描绘了一场回族的悲剧,错误地将悲剧归咎于回族的传统信仰——伊斯兰,并错误地预示了回族今后的命运.

回回民族是一个在历史的夹缝中顽强生存的民族.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许许多多的民族消亡了.而回族在强大的汉文明的重重包围之中,抵御了明王朝的强制性汉化政策,经历丁清王朝接二连三的灭绝性大屠杀,它不仅没有走向消亡,反而能发展壮大,这在人类史上也是一个罕见的奇迹.它之所以表现出如此顽强的生命力,正是因为它有着伊斯兰这样一个强有力的精神支柱.

尽管传统在一代回族人中曾经失落,尽管回族青年一代曾一度困惑,但这与千百年来它所经历过风风雨雨相比算不了什么.从前,它走过了所有的艰难险阻,今后也绝不会走进坟场.关于回族民族的命运,我想告诉《葬礼》的每一位读者:

真正的新月的路没有走完,千千万万个"新月",将继续沿着祖祖辈辈千百年

没有走完的路坚定地走下去!

参考资料:原作者:伊斯哈格.马彦虎

古尔邦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古尔邦节是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等少数民族的节日,是伊斯兰教最神圣的节日之一。

在伊斯兰历法系统中,古尔邦节的日期是固定不变的。但以公历计算,其日期则呈变化不定状。原因是伊斯兰历法基于月亮的运行,而公历系统则基于太阳的运行。二者相差10-11天。因此,由于国际日期变更线的关系,古尔邦节在全球各地的日历时间不尽相同。

拓展资料:

古尔邦节的来源

大约公元前2000多年,生活在今日巴勒基坦希伯伦一带的先知伊布拉欣,他是一位诚实的人,一生遵守他的誓言,为了信仰安拉独一,放弃了古老的祖传宗教信仰和荣华富贵,他冒火刑之险,走上流亡之途,耗尽了青春年华,致力宣扬安拉的正教——命人行好,止人干歹。在他已到八十六岁时,非常渴望能有一个儿子。安拉满足了他的要求,赐予他一儿子,取名“伊斯玛仪”。为此,他非常感谢安拉赐予他的恩惠,十分喜爱自己的儿子伊斯玛仪,希望他成年后能为安拉的正教和人类社会做出点贡献。

在经历许多的患难之后,伊布拉欣又接受安拉对他的一项考验,以此来证明他对安拉的爱,是否超越了他对周围事物之爱,这个考验就是要他将晚年所得之独子献祭牺牲。伊布拉欣坚定地接受了安拉对他的考验,他对自己的爱子伊斯玛仪说道:“‘我的孩子啊!我确己梦见牺牲你;你考虑一下怎样对待’,他说:‘我的父亲啊!假如安拉意欲,你将发现我是忍耐的。’

当他们两人服从了,他把他的前额按下去时,我呼叫他说:‘伊布拉欣啊!你确己实践梦境了’。我就这样报赏做好事的人,这确是一个明显的考验。我以一个大的牺牲救赎了他,我使他(享誉)于后代之中,安宁在伊布拉欣上。”

为此易布拉欣将儿子带到麦加附近的米娜山上,正当举刀宰杀儿子时,天使哲伯衣勒奉安拉之命降临,送来一只黑头抵羊以代替牺牲。为了纪念这一事件和感谢安拉,先知穆罕默德圣人继承了这一传统,列为朝觐功课礼仪之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古尔邦节

请大家帮忙写一个关于伊布拉欣牌清真牛羊肉的广告词

建议你改一个别的牌吧,因为伊布拉欣是一位大圣人的名字,你用到肉店的牌子

上或是商标上,很不合适,这样做会遭到天地间所有诅咒者的诅咒,买卖不会兴

旺长久的,忠言逆耳,望你三思。

给你想了个名:天芳牌

巴以冲突事件

以巴问题的第一原因:欧洲基督徒对犹太人的迫害。

以巴问题的第二原因:犹太人对在巴勒斯坦复国的执著。

以巴问题的第三原因:美国主导的联大181号决议。美国过分偏袒以色列

一, 犹太,阿拉伯人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历史

二,犹太复国主义(Zionism)

三, 谁才是土地真正的主人?

四, 战争的爆发的真相

五, 以巴双方冲突的背后

六,穆斯林如何看待以巴冲突

巴勒斯坦位於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古称迦南,包括现在的以色列、加沙、约旦河西岸和约旦。

西元前20世纪前后,闪米特族Semitic的迦南Canaan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区,成为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

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过。

西元前11世纪建希伯莱王国,北部称以色列王国,南部为犹太王国。西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国被亚述人征服。西元前586年犹太王国被巴比伦人灭亡 。

此后巴勒斯坦又先后被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及罗马人占领和统治。西元7世纪,阿拉伯人在战胜罗马帝国接管巴勒斯坦后不断迁入,并被当地土著人同化,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他们都是亚伯拉罕Abraham的子孙,阿拉伯人称亚伯拉罕为:伊布拉欣 Ibrahim

伊布拉欣有两个儿子,他的长子伊斯玛仪Ishmael是现代阿拉伯人的祖先,犹太人称他为:以实玛利;他的次子伊斯哈格,犹太人称他为:以撒Isaac ,伊斯哈格的儿子雅谷Jacob,犹太人称他为:雅各,他是现代以色列人的祖先。

188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俄国掀起了屠杀犹太人的风潮,一部分居住在俄国的犹太人,为了逃避屠杀,迁居到巴勒斯坦,这是犹太人第一次向巴勒斯坦大量移民

1894年,法国发生了著名的“德莱斐斯事件”。在法军参谋部工作的犹太人德莱斐斯,由於犹太人的身份而被当作德国奸细判刑,这在全欧洲犹太人中引起了很大震动

1920年,奥斯曼帝国领土的协议,奥斯曼帝国的中东领土成为英法两国的委任统治地区,英国向犹太人放开了移民巴勒斯坦的大门,於是大量犹太人开始涌入巴勒斯坦。

在英国统治巴勒斯坦之初,当地的犹太人只有5万人,巴勒斯坦 92%的居民都是阿拉伯人。此后犹太人移民迅速增加,到1939年,巴勒斯坦的犹太人猛增至近50万人。

[穆斯林的葬礼]的主要人物性格?

是一部不错的作品,有时间的话你可以看看啊!

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 (以下简称《葬礼》)1989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播出后,在回族当中引起很大反响.1991年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后,影响更加广泛.最近又在搬上银幕.

小说问世以来,文学评论界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很高的评价.因小说中有许多穆斯林生活礼仪的描写,且使用了一些穆斯林日常用语,一般文化程度不高、和对穆斯林的传统已经陌生或已不了解的回族群众对小说也抱有好感.小说在结构设置、情节安排、人物塑造及文学技巧上,其艺术手法的确比较出色,但透过这些具体的文学表现形式,每一个熟悉穆斯林生活、了解回族历史的人,都会发现小说所反映的穆斯林生活和回族历史发展的命运严重失实,其主题思想存在严重错误.应予指出,

小说以洋洋数十万言的巨大篇幅,描写了本世纪初至六十年代北京一回族玉器世家三代人六十年间的命运变幻.其中主人公韩子奇、韩新月父女两代人的爱情悲剧是小说着墨最多的主要情节;小说一再描写和渲染的那种坟场与葬礼的悲凉气氛是笼罩全篇的主调;最终以新月的葬礼结束全篇.

和许多善良的读者一样,初读《葬礼》也曾为其优美的文学语言和动人的故

事情节所吸引,但掩卷之余,总有许多惑不解之处.为什么小说偏偏命名为《穆

斯林的葬礼》?为什么主人公韩子奇最终回归为汉族人?为什么新月最终被无情地

埋葬?韩太太梁君碧这一形象总是那么别扭,让人难以接受,她为什么以这种形象

出现?而始终笼罩读者的悲凉气氛,时时使人有一种徘徊于坟场的感觉.……重读

之后,仔细品味,方才明白这部小说的主题.

文学是反映现实并为现实服务的,任何文学作品都有它一定的现实目的, 《葬礼》也同样如此.这部小说是运用象征手法写的,其中每一个情节的安排,每一个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有它特定的寓意.

小说描写了‘玉器梁’一家三代人六十年间的命运兴衰.小说开始时出现的那位虔诚的缠头穆斯林老人吐罗耶定,收养了一个汉族孤儿,并使他成为穆斯林的伊布拉欣.吐罗耶定带着伊布拉欣云游四方,最终要去的是圣地‘克尔白’.他们来到北京, ‘玉器梁’家门楣上的“清真言”“都阿”把他们师徒二人引到了梁家.伊布拉欣就此留在了粱家,吐罗耶定独自一人向着西方,向着‘克尔白’方向去了。从此,伊布拉欣成了梁家的一员.故事由此展开.伊布拉欣后来成了粱家的女婿,并继承了梁家的家业.时代变换,命运兴衰,这个家最后衰落了,并陷入一种难以摆脱的悲剧之中.

那位缠头穆斯林老人无疑是回族的传统信仰——伊斯兰的象征;而开始时出的另外一位充满神秘的人物、"博雅宅"原来的主人"玉魔"老人则象征着中国传统的汉文化。这两种文化都曾影响着回族.小说后来的发展是,那位缠头穆斯林老人早已远去西方,不再复返;而‘玉魔’老人却时时隐现,深深地影响着‘玉器粱’一家.伊布拉欣从吐罗耶定那里继承的只是穆斯林的名称和形式,而精神实质并不具备穆斯林的思想意识,心理深处仍然是深厚的汉文化观念。所以,早先的伊布拉欣还是回归为汉族人韩子奇。最终他向妻子梁君碧道出了自己的心理:“我……不是回回! ”“ 吐罗耶定巴巴收养了我,可是我欺骗了他,也欺骗了师傅,欺骗了……你!”

小说精心描绘的这条线索,寓示了回族发展的命运,也预示着回族未来发展的方向。

小说对韩子奇、新月父女两代人的爱情悲剧的描写及人物形象的塑造,寓意更是深刻而具体。

韩子奇与妻妹梁冰玉的变态爱情,本身就是向穆斯林道德观念和伊斯兰婚姻制度的挑战,并且寓示读者,回族上一代人曾试图挣脱传统的束缚,但他们失败了,他们的爱情以悲剧告终。 ,

他们变态爱情的结晶——新月,是回族青年一代的象征,她对她的汉族教师楚雁潮的那种可抛开传统、不顾一切的爱,又是对穆斯林传统的新的一轮的叛逆,寓示着回族青年一代又继续在挣脱传统的束缚.这场爱情同样以悲剧告终。

新月的先天性心脏病是她的悲剧的重要根源。这先天性心脏病似乎又喻示着回族青年一代从血统中继承来的传统,这传统注定了新月不可逃脱的悲剧性命运,新月最终被送进坟场,小说以此预示了回族青年一代未来的命运.

韩子奇、新月父女两代人的爱情都以悲剧结束了,而这两场爱情悲剧都与韩子奇的妻子"韩太太"梁君碧有着深深地联系.韩太太是韩子奇一家唯一一个看守斋拜的虔诚的穆斯林,她在小说中无疑是被作为回族传统信仰——伊斯兰的象征.这样一位虔诚的穆斯林妇女,却常常身着短袖衣衫,而且常常沉湎于麻将桌上,形象不伦不类,且不说这严重违背穆斯林的生活现实,更主要的是她心计多端,专横冷酷,她不仅是韩于奇与粱冰玉爱情的障碍,而且对新月与楚雁潮的师生恋又横加干涉,造成他们父女两代人的爱情悲剧.作者以这样一个形象作为回族传统信仰一一伊斯兰的象征,无疑是丑化伊斯兰,把回族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切挫折和不幸都归咎于伊斯兰.

小说一再描绘、渲染的那种葬礼和坟场气氛又时时揭示读者:穆斯林已走人穷途末路.

众所同知,一弯新月是伊斯兰的象征,它象征着崇高、清净和希望.可小说

和其主人公的命运却含有另一种深刻的寓意:"穆斯林的葬礼",埋葬的是"新月".直接点示着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精心描绘和通篇安排的确可谓独具匠心,不愧为大家手笔.它的主旨清晰可辨,它旨在通过这个故事告诉读者:回族的传统信仰——伊斯兰,已成为回族前进的障碍和束缚,它导致了回族的悲剧,把回族引入坟场;甚至伊斯兰最早传人中国、形成回族都是一场历史悲剧.回族只有挣脱伊斯兰的束缚,只有埋葬伊斯兰,才能摆脱悲剧命运.这就是小说的主题.

回族的历史发展和现实果真如此吗?

众所周知,回族是伊斯兰传人中国后,在伊斯兰的凝聚作用下,各民族成分

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民族.历史上,它曾过自己辉煌的兴盛时期,也出现过衰微,

更历经迫害和摧残.千百年来的历史发展中,它发生了许多变化,失去了母语,失去了外部特征,甚至失去了血统,唯有那宝贵的信仰代代相传、恪守不逾.这宝贵的信仰是回族赖于生存的根本,是回族文化的灵魂,它深深地影响着回族的心理意识和文化、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它赋予回族一种顺应社会发展的自我调节机制,使回族在每一次关系民族存亡的历史关头,都适时地作出顺应社会发展的变革.明代的经堂教育,清初的伊斯兰汉文译著运动,近现代回族新文化运动,每一次都给回族带来一次文化、经济的繁荣,使回族从每一次衰微中振兴起来,渡过一次次的危机,不断发展壮大.试问,没有伊斯兰,没有以伊斯兰信仰为基础的三次文化运动,会有今天的回族和回族的发展吗?

尽管象韩子奇、梁冰玉和新月这样或传统意识淡漠、或已脱离传统,甚至背叛了传统的人在回族现实生活中的确不乏其人,但他们只是在一定时代中脱离了回族母体的一少部分特殊的时代产物,新月的异化只是回族发展中的支流,不能代表整个回族,代表回族的永远只是它的人民一一大多数信仰伊斯兰的穆斯林.毋庸讳言,回族的传统和现实中也存在一些弊端和阴暗面,这也只属少数现象,更不能归咎于伊斯兰。相反,回族传统和现实中存在的弊端和阴暗面恰恰是背离了伊斯兰原则所造成的,了解伊斯兰基本信仰和基本原剐、了解《古兰》和《圣训》的每个人都知道,伊斯兰为穆斯林制定的是一条怎样的道路.

这些,恐怕作者都不知道.她对回族。对穆斯林生活、对伊斯兰知道得太

少,甚至根本不懂回族.

仔细观察小说的具体描写,不难看出作者并不了解穆斯林生活.每个熟悉穆斯林生活的人都会感到,小说中对穆斯林生活礼仪的描写是那样的生硬,那样不自然,象是从什么上面剪下来贴上去的标鉴.韩太太粱君碧这一形象的描写更是重背离穆斯林的生活现实.虔诚看守斋拜的穆斯林妇女大都性格和蔼善良,也不会衣着短袖,更不可能沉湎于麻将桌上.作者对这一形象的描写,如果不是不了解穆斯林生活的话,那一定是怀有某种恶毒的用心.

这些不仅与穆斯林生活现实不相符,我想也是广大穆斯林所难以接受的.

正是因为作者并不了解回族,不了解穆斯林生活,才以极端民族虚无主义态度错误地为读者描绘了一场回族的悲剧,错误地将悲剧归咎于回族的传统信仰——伊斯兰,并错误地预示了回族今后的命运.

回回民族是一个在历史的夹缝中顽强生存的民族.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许许多多的民族消亡了.而回族在强大的汉文明的重重包围之中,抵御了明王朝的强制性汉化政策,经历丁清王朝接二连三的灭绝性大屠杀,它不仅没有走向消亡,反而能发展壮大,这在人类史上也是一个罕见的奇迹.它之所以表现出如此顽强的生命力,正是因为它有着伊斯兰这样一个强有力的精神支柱.

尽管传统在一代回族人中曾经失落,尽管回族青年一代曾一度困惑,但这与千百年来它所经历过风风雨雨相比算不了什么.从前,它走过了所有的艰难险阻,今后也绝不会走进坟场.关于回族民族的命运,我想告诉《葬礼》的每一位读者:

真正的新月的路没有走完,千千万万个"新月",将继续沿着祖祖辈辈千百年

没有走完的路坚定地走下去!

关于伊布拉欣和易卜拉欣·哈马托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发布于 2022-08-08 17:08:59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125
目录

    0 条评论

    请文明发言哦~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