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波拉的简单介绍

今天给各位分享伊波拉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伊拉波病毒?

伊拉波病毒

伊波拉病毒毫无预警地来,让人措手不及,疯狂肆虐一轮,哀鸿遍野,过后又神秘地销声匿迹,无影无踪,使医学专家们无从追踪。

虽多方探索,但伊波拉病毒的真实身份,迄今仍为不解之谜,既不知它来自何处,又不知何以会降临人间。

二零零零年,九月十二日,非洲乌干达古卢镇,一名三十六岁的艾丝特(Esther Awete),生病发高烧不退,五天后就死亡。

刚生下小孩的阿薇蒂突然逝世,亲属伤心欲绝之余,并无追究她的死因。

以当地的习俗,死者的遗体必须停放在住家两天,等待亲友一起参加葬礼。

在葬礼上,亲属需清洗死者的遗体,然后把她埋葬在离住家不到十公尺的地方。

仪式结束后,亲友们同在一个大水盆洗手,象征亲密团结,然而大家却不知,阿薇蒂的遗体带有伊波拉病毒,这个病毒已在葬礼举行期间,不停地扩展。

紧接著,与死者同住的母亲、三个姐妹、刚出世九天的女儿,还有三个亲戚相继死亡。

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在短短的时间内,家破人亡,家中唯一生还者,便是阿薇蒂八岁的儿子,他也是唯一没有参加葬礼的人。

最初,医生们都不知道这究竟是什么病,一直到送往南非的血样检验报告出炉之后,医疗专家猜测这是恐怖的伊波拉变种病毒。

医院里的主治医生,急得团团转,病房不时发出呻吟与痛苦声,许多病人在临死前,眼睛、鼻孔、耳朵、嘴巴、肛门及其他器官等,都流著污血,就算再高明的医生,再怎么堵,也堵不住涌出的污血。

病毒在乌干达北部地区的古卢镇附近蔓延,当地政府确定是伊波拉之后,立即禁止传统葬礼,就连所有的尸体都由政府处理与埋葬,以避免传染。

这个消息爆发以后,引起乌干达人民的极度恐慌,就连照顾病人的三名护士,也不幸感染上病毒而死。

由于古卢地区非常贫穷、缺乏基本设施,许多居民住在偏远的村庄,医生们担心,患者来不及就医前死亡,而且病情无法在短时间内受到控制。

随著疫情进一步扩大,乌干达政府宣布将古卢镇的三个伊拉波病毒肆虐最重的三个地方完全隔离,并动用军队严禁该地区的人民擅自离开。

这是伊波拉病首次在乌干达爆发,医疗专家相信,病毒可能来自前不久,刚从刚果民主共和国返回乌干达的士兵。

这个情景,有如电影般的历历在目,不过它却是铁一般的事实,这次的伊波拉病毒,夺走了二百二十四条无辜的生命。

无药可救死相恐怖

伊波拉病毒没有疫苗针可打、无药可救,死亡率更高达百分之九十,患上了几乎也等如判了死刑。

目前,它依然活跃于非洲部份的国家,从第一次发作至今,已将千余人送往鬼门关。

「伊波拉」原是扎伊尔一条河流名称,一九七六年,一种不知名病毒横扫扎伊尔,疯狂地虐杀伊波拉河沿岸数十个村庄的百姓,致使数百生灵涂炭,有的家庭甚至无一幸免,伊波拉病毒也因此而得名。

曾出任前苏联生化实验所主管廿年的科学家肯(Ken Alibek)曾公开表示,前苏联最爱用伊波拉作为生化武器。

「理由很简单,它没有疫苗可打,无药可救,其死状为传染病之冠,容易引起社会恐慌。」他说。

这种病例死状凄惨,病人感染病毒后四天,会出现类似感冒症状,发烧、头痛、喉咙痛、肌肉酸痛无比的症状。

接著,体内的器官开始糜烂成半液体的状态,微血管的内皮细胞受伤后,便开始漏出液体及血浆蛋白质。

「由于病人体内器官组织坏死分解,病人不断地从口中呕出坏死组织,感觉上就像一个大活人在眼前溶化,直到崩溃而死。」一个医生如是形容伊波拉病人。

最后患者眼睛、鼻子、嘴、肛门出血,全身毛孔沾满血,五十至九十巴仙的病人在两星期内,因失血过多造成休克死亡,有些病人更是在病发四十八小时后便被死神带走。

易传染起源仍是谜

伊波拉病毒通过体液传播,唾液和血液都是媒介,甚至握一握手就会被传染。

它仿如神秘骇客般,让人无法摸清它为何方神圣。虽然科学家怀疑,伊波拉病毒是由黑猩猩或其他森林动物传到人身上,不过有关它真正的起源,科学家还得不出个所以然。

只要有人与受感染者的体液接触,病毒就会持续散播。唯有教导当地人如何避免被传染及改善涉及地区的医院环境后,方能遏止病毒散播。

伊波拉病毒亦因为患者的迅速死亡,使病毒并没有机会大幅度传播。

伊波拉简介

杀伤力 是极可怕的出血热病,可引致七孔流血,死状恐怖,死亡率高达九十巴仙。

散播途径 接触带此病毒的猴子或病人的血液、体液经皮肤、呼吸道而直接感染。

最早发现 一九七六年,在非洲苏丹及扎伊尔被发现。

贮存方式 在空气中只能生存两天,必须养在实验室或贮存在零下二百度的氮气中。

制造方法 把病毒注射进入人类细胞,一星期内可培育出下一代。

涉嫌国家 朝鲜、俄罗斯、美国、伊拉克。

潜伏期 五天至十四天。

中毒病征 感染后会突然发高烧、肌肉痛、头痛、喉咙痛、疲乏、继而呕泻、出现红疹、肾肝机能衰退,最后内脏及五官出血而死。

预防方法 无疫苗可打,只可避免接触猴子、其他森林动物及病人。

治疗机会 无药可治,只靠病人本身免疫能力克制病情,染后必须入住深切治疗室,靠辅助性仪器及药物,抑制病情恶化。

伊波拉病毒肆虐年史

●一九七六年六月至十一月期间 伊波拉病毒首次现身在苏丹及相距约五百哩远的扎伊尔,共有六百零二人感染,三百九十七人死亡。

●一九七九年 伊波拉病毒再度肆虐,在苏丹南部杀死廿二人。

这种病毒入侵美国东岸,维琴尼亚州的莱斯通(Reston)某研究室的猴子受到伊波拉病毒的感染,在该机构中五位工作人员中的四位,很快地被发现受感染。猴子也不能幸免,但很幸运地,这一次四个人都意外地逃离鬼门关。

●一九九五年春天 伊拉波病毒又发威,在扎伊尔有三百一十五人受感染,二百四十四人死亡。

●一九九六年二月间 非洲加蓬(Gabon)地方偏远的乡村里,两个小孩发现住家的附近有一只黑猩猩死亡。

村民不禁狂喜,赶紧帮忙将这只猩猩搬到梅依堡,进行剥皮、切割、煮熟,然后痛快大吃一顿。

怎料,不到一个星期,几乎所有吃过猩猩肉的村民都发高烧,有些人眼角出血,之后死亡。共有四十五人死亡。

●二零零零年 九月 乌干达首次出现伊波拉病毒,造成二百二十四人死亡。

●二零零一年 在加蓬及刚果一带,又传伊波拉现身,导致二十二人死亡。

●二零零三年截至二月 刚果至少有五十人死于伊波拉,世界卫生组织相信是接触过猩猩而被传染。

大的伊波拉关刀喂什么

水蚯蚓,红虫。

它属于杂食性的鱼类,可以喂食一些藻类、红虫、甲壳类和浮游生物等。

伊波拉关刀鱼能长到20-30厘米左右,只要周边的生长环境适宜的话,它的样子很优美,观赏的价值比较高。关刀鱼在养殖的时候,水质要选择好,ph值维持在6.3—7.0左右,温度保持在27—29左右,温度不能偏高偏低,出现较大的起伏。它是杂食性鱼,可以喂养一些活饵,或者是干燥的饲料。

伊波拉病毒是什么?

伊波拉病毒即埃博拉病毒,是一个用来称呼一群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数种病毒的通用术语。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刚果(金)(旧称扎伊尔)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它的存在后,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由此而得名。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其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热(EBHF)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

感染者症状与同为纤维病毒科的马尔堡病毒极为相似,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

扩展资料:

埃博拉病毒的结构:

埃博拉病毒(EBoV)属丝状病毒科,长度为970纳米,呈长丝状体,单股负链RNA病毒,有18959个碱基,分子量为4.17×10⁶。

外有包膜,病毒颗粒直径大约80nm,大小100nm×(300~1500)nm,感染能力较强的病毒一般长(665~805)nm左右,有分支形、U形、6形或环形,分支形较常见。

有囊膜,表面有(8~10)nm长的纤突,纯病毒粒子由一个螺旋形核糖核壳复合体构成,含负链线性RNA分子和4个毒粒结构蛋白。较长的奇形怪状的病毒粒子相关结构可呈分枝状或盘绕状,长达10微米。

来自刚果(金)、象牙海岸和苏丹的埃波拉毒株其抗原性和生物学特性不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埃博拉病毒

伊波拉病毒人丧心病狂

目前,埃博拉病毒正在非洲肆虐,让身处地球另一端的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那种恐怖的气氛。而其实,早在1996年香港就已经出品了一部根据埃博拉病毒改编的惊悚/恐怖/ Se情影片《伊波拉病毒》,由黄秋生,陈妙瑛,尹扬明主演,导演是邱礼涛,王晶监制。

剧情简介

古惑仔阿鸡因与道上大佬的老婆通Jian,被大佬捉到,大佬欲杀二人,不料却反被阿鸡将夫妻二人杀死。阿鸡成通缉犯,逃到南非一中餐馆打工。阿鸡在出外采购途中Jian杀了一名昏迷倒地的黑人少女,却不知被jian杀的少女已患上可怕疫症-伊波拉,阿鸡由此感染了伊波拉病毒而不自知,病毒在其体内产生了抗体,阿鸡本人不会病发,却可以将病毒传给别人,不久阿鸡强奸餐馆老板娘,被餐馆老板发现,阿鸡索性再次连餐馆老版夫妇也杀死,并把二人起肉拆骨,制成“人肉汉堡包”出售。其身上病毒因此蔓延开来,而阿鸡却因此变得更加丧心病狂.……

《伊波拉病毒》是部离奇、恐怖、血腥、嚣张、出格的影片。剧情怪异另类,镜头放肆大胆。为制造影片的疯狂效果,可以说编剧简直不择手段。偷情、杀人、通缉、潜逃……香港影片一贯的紧凑剧情,夸张的做Ai场景,疯狂的暴力镜头,人体解剖,Jian杀碎尸,人肉煎饼,误食染病,发病者个个倒地狂抖不停,这就是《伊波拉病毒》所要讲的故事。获影帝称号的黄秋生,演活了变态狂魔,而仿佛只要香港制造,总能给人逼真、惨烈、嚣张的视觉冲击。拿块猪肉捅个洞也能自慰----这种创意相信不只港人才想得出,但这种创意却怕只有香港电影人才有勇气体现。虽说《伊波拉病毒》中许多令人瞠目结舌的画面都是因商业因素造成,但却不能不让人惊叹香港影人的一份从容与果敢。作呕也罢,怒骂也罢,撇开那种骄情和做作,影片好不好,先得要好看!

希望可以帮到你,谢谢

伊波拉病毒电影是由真实故事改编吗

是的,FOX台和国家地理频道联合出品了6集迷你剧《伊波拉浩劫》,围绕真实发生的故事,展现伊波拉病毒给人类带来了怎样的危害和影响。

剧集改编自美国非虚构作家理查德·普雷斯顿的畅销作品——《血疫:埃博拉的故事》,这本书很有纪实色彩,书里写的内容基本都是真实发生的故事。

作者理查德·普雷斯顿对于相关事件和人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采访。他在书中真实生动地描写了病毒所引发的症状,读起来让人触目惊心。

就连一向以创作恐怖小说而闻名的美国作家斯蒂芬·金,都说:“《血疫》的第一章,是我这辈子读过最可怕的。”

《伊波拉浩劫》这部美剧除了题材,演员阵容也是吸引观众的一大元素。

本剧主角是我们熟悉的《傲骨贤妻》女主,朱丽安娜·玛格丽丝曾斩获金球奖和艾美奖最佳女主角。那边鲁温学士在《切尔诺贝利》闪亮登场,这边洋葱骑士坐镇《伊波拉浩劫》。他们自出演《权力的游戏》之后,顺利实现了下岗再就业,这让观众深感欣慰。

什么是伊波拉病毒?

埃博拉(Ebola)病毒名,病毒以非洲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埃博拉河命名(该国旧称扎伊尔),是一个用来称呼一群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数种病毒的通用术语,可导致埃博拉病毒出血热,罹患此病可致人于死,包含数种不同程度的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感染者症状与同为纤维病毒科的马尔堡病毒极为相似,具有50%至90%的致死率,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

Ebola virus)又译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埃博拉病毒

烈性传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埃博拉病毒的名称出自非洲扎伊尔的“埃博拉河”。 这种病毒来自“Filoviridae”族.“埃博拉”属于丝状病毒,这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扎伊尔即现在的刚果(金)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它的存在后,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由此而得名。该地区靠近1976年Nhoy Mushola记载的在扎伊尔的Yambuku和苏丹西部的Nzara第一次爆发的地方。在这次爆发中,共有602个感染案例,有397人死亡。其中扎伊尔318例感染,有280例死亡;苏丹有284例感染,117例死亡。

病毒分型

目前已确定埃博拉病毒分4 个亚型,即埃博拉-扎伊尔型(EBO-Zaire)、埃博拉-苏丹型(EBO-Sudan)、埃博拉-莱斯顿型(EBO-R) 和埃博拉-科特迪瓦型(EBO-CI)。不同亚型具有不同的特性,EBO-Z和EBO-S对人类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致病性和致死率很高;EBO-R对人类不致病,对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具有致死性作用;EBO-CI对人类有明显的致病性,但一般不致死,对黑猩猩的致死率很高。

生物学性状

“埃博拉”病毒的形状宛如中国古代的“如意”,利用电子显微镜对埃博拉病毒属成员的研究显示,其呈现一般纤维病毒的线形结构。病毒粒子也可能出现“U”字、“6”字形、缠绕、环状或分枝形,不过实验室纯化技术也可能是造成这些形状产生的因素之一,例如离心机的高速运转可能使病毒粒子变形。病毒粒子一般直径约80纳米,但长度可达1400纳米,典型的埃博拉病毒粒子平均长度则接近1000纳米。在病毒粒子中心结构的核壳蛋白由螺旋状缠绕之基因体RNA与核壳蛋白质以及蛋白质病毒蛋白VP35、VP30、L组成,病毒包含的糖蛋白从表面深入病毒粒子10纳米长,另外10纳米则向外突出在套膜表面,而这层套膜来自宿主的细胞膜,在套膜与核壳蛋白之间的区域,称为基质空间,由病毒蛋白VP40和VP24组成。

结构形态

埃博拉病毒(EBV)属丝状病毒科,呈长丝状体,单股负链RNA病毒,有18,959个碱基,分子量为4.17×106。外有包膜,病毒颗粒直径大约80nm,大小100nm×(300~1500)nm,感染能力较强的病毒一般长(665~805)nm左右,有分支形、U形、6形或环形,分支形较常见。有囊膜,表面有(8~10)nm长的纤突。纯病毒粒子由一个螺旋形核糖核壳复合体构成,含负链线性RNA分子和4个毒粒结构蛋白。

理化特性和抵抗力

EBV在常温下较稳定,对热有中等度抵抗力,56℃不能完全灭活,60℃30min方能破坏其感染性;紫外线照射2min可使之完全灭活。对化学药品敏感,乙醚、去氧胆酸钠、β-丙内酯、福尔马林、次氯酸钠等消毒剂可以完全灭活病毒感染性;钴60照射、γ射线也可使之灭活。EBV在血液样本或病尸中可存活数周;4℃条件下存放5周其感染性保持不变,8周滴度降至一半。-70℃条件可长期保存。

编辑本段敏感动物和细胞

敏感动物

各种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普遍易感,经肠道、非胃肠道或鼻内途径均可造成感染,感染后2~5天出现高热,6~9天死亡。发病后1~4天直至死亡,血液都含有病毒。 豚鼠、仓鼠、乳鼠较为敏感,腹腔、静脉、皮内或鼻内途径接种均可引起感染。成年小鼠和鸡胚不敏感。

敏感细胞

绿猴肾细胞(Vero)、地鼠肾细胞(BHK)、人胚肺纤维母细胞等均可用培养EBV。病毒感染细胞后7h,培养物中可检测到病毒RNA,18h达高峰,48h后可见到细胞病变。7~8天后细胞变圆、皱缩,染色后可见细胞内病毒包含体。

编辑本段致病性

埃博拉病毒主要通过体液,如汗液、唾液或血液传染,潜伏期为2天左右。感染者均是突然出现高烧、头痛、咽喉疼、虚弱和肌肉疼痛。然后是呕吐、腹痛、腹泻。发病后的两星期内,病毒外溢,导致人体内外出血、血液凝固、坏死的血液很快传及全身的各个器官,病人最终出现口腔、鼻腔和肛门出血等症状,患者可在24小时内死亡。 埃博拉共有4种亚型。两种分别命名为EBO-Z(Ebola-Zaire,埃博拉-扎伊尔)和EBO-S(Ebola-Sudan,埃博拉-苏丹)在1976年被确认。相对于扎伊尔亚型的90%的死亡率,在苏丹爆发的埃博拉亚型的死埃博拉病毒

亡率较低,约为50%。1990年,相似的病毒在从菲律宾进口到Reston,Virginia的猴子中发现。这种病毒被命名为Ebola-Reston。 更进一步的爆发发生在刚果扎伊尔(1995年和2003年),加蓬(1994年,1995年和1996年)以及在乌干达(2000年)。1994年在象牙海岸人体个别案例上发现一些病毒的变种。 在大约1500例确诊的埃博拉案例中,死亡率高达88%。 此病毒以非洲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埃博拉河命名(该国旧称扎伊尔),此地接近首次爆发的部落,刚果民主共合国仍是最近四次爆发的所在地,包括2005年5月的一次大流行。 埃博拉是人畜共通病毒,尽管世界卫生组织苦心研究,至今没有辨认出任何有能力在爆发时存活的动物宿主,目前认为果蝠是病毒可能的原宿主。因为埃博拉的致命力,加上目前尚未有任何疫苗被证实有效,埃博拉被列为生物安全第四级(Biosafety Level 4)病毒,也同时被视为是生物恐怖主义的工具之一。 二〇〇九年七月九日,在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说,他们在菲律宾一些农场的猪身上鉴别出一种名为reston的埃博拉病毒此但与其他类型的埃博拉病毒不同,到目前为止,它还没有对人造成威胁。[1]

编辑本段流行病学特征

地区分布

埃博拉出血热目前为止主要呈现地方性流行,局限在中非热带雨林和东南非洲热带大草原,但已从开始的苏丹、刚果民主共和国扩展到刚果共和国、中非共和国、利比亚、加蓬、尼日利亚、肯尼亚、科特迪瓦、喀麦隆、津巴布韦、乌干达、埃塞俄比亚以及南非。非洲以外地区偶有病例报道,均属于输入性或实验室意外感染,未发现有埃博拉出血热流行。

地方性流行

非洲发病超过30例以上的流行至少有八次。 第一次:1976年6~11月。苏丹南部,共发病284例,死亡151例,病死率为53%。1976年9~10月间在民主刚果(前扎伊尔)扎伊尔周边地区,发现318个病例,280例病死,病死率88%。85例因共用注射器感染,继发者为医护和病人亲属。 第二次:1979年在苏丹的恩扎拉地区,发病33例,死亡22例,病死率为67%。 第三次:1994年6月在加蓬的明克伯、马科库地区及热带雨林采金区,发病49例,死亡31例,病死率63%。 第四次:1995年4月在民主刚果基奎特市及其周围地区发生,发病315例,死亡245例,病死率77%。继发病例多为治疗和护理人员,占所有病例的25%。 第五次:1996年2月~1997年1月在加蓬北部,发病60例,死亡45例,病死率75%。66人/97人流行源于接触了1只丛林中死亡的黑猩猩的21名村民,继发病例都参加病死者传统的葬礼。 第六次:2000年8月~2001年1月在乌干达北部的古卢、Masindi及Mbarara。共发病425例,死亡224例,病死率53%。 第七次:2001年10月~2002年3月在刚果共和国和加蓬,共发病123例,97例病死,病死率为79%。 第八次:2002年12月~2003年4月底,刚果共和国共发生感染病例143例,病死128例,病死率89%。流行原因与人类狩猎活动有关,与黑猩猩和其他哺乳动物接触而感染。 最近一次为2005年4~6月,在刚果(布)发病12例,发现9例病人均死亡。经尸检取样化验后证实。

其他地区病例报道

(1)流行区感染,异地发病。到目前为止,英国、瑞士报道过输入病例,均为流行区旅行,参与诊治病人或参与调查研究人员。没有流行。 (2)实验室感染。至今报道明确的埃博拉实验室感染至少有2次,一次为1976年,英国Porton Down微生物研究所(RME),一工作人员实验室内转移埃博拉感染的豚鼠肝匀浆时针头刺入大拇指而感染。另一次为2004年5月俄罗斯维克托实验室,一女科学家意外被感染病毒的注射器针头扎破手指,感染发病死亡。

自然宿主

EBV的自然宿主虽尚未最后确定,但到目前为止,已有多方证据表明猴子及猩猩等野生非人灵长类动物以及其他动物有EBV感染现象。证据1:1976年、1996年、2002年的流行,源于人类接触野外死亡的猩猩;证据2:菲律宾出口的猴子多次查出EBV,但没有发现发病;证据3:2003年8月刚果(布)卫生健康部的调查表明,野外黑猩猩,野猪体内可查到EBV。

编辑本段传播方法

病毒可透过与患者体液直接接触,或与患者皮肤、黏膜等接触而传染。病毒潜伏期可达2至21天,但通常只有5至10天。 虽然猴子间的空气传染在实验室中已被证实,但并不能证明人与人之间能够透过空气传播病毒。美茵嘉护士是空气传染的可能病例,研究人员并不确定她是如何接触到病毒。埃博拉病毒

直至现在,埃博拉病毒的流行大都是因为医院的环境,糟糕的公共卫生、随处弃置的针头、缺乏负压病房都对医护人员造成极大威胁。因为较好的设备及卫生,在现代化的医院中,埃博拉病毒几乎不可能爆发大规模流行。 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埃博拉病毒可能不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在此期接触病人甚至可能不会受感染。随着疾病的进展,病人的因腹泻、呕吐和出血所排出的体液将具有高度的生物危险性。由于缺乏适当的医疗设备和卫生训练,疫情的大规模流行往往发生在那些没有现代化医院和训练有素的医务人员的贫困地区。许多感染源存在的地区正好具有这些特征。在这样的环境下,控制疾病的仅有措施是:禁止共享针头,在严格消毒情况下也不能重复使用针头;隔离病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依照严格的规程,使用一次性口罩、手套、护目镜和防护服。所有医护人员和访问工作者都应当严格执行这些措施。

编辑本段易感和高危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无论其年龄和性别。高危人群包括埃博拉出血热病人、感染动物密切接触的人员如医务人员、检验人员、在埃博拉流行现场的工作人员等。

编辑本段埃博拉发热

在人类之间,病毒通过与受感染的人的体液,例如血液的直接接触传播。埃博拉发热的潜伏期从两天到三个星期不等。症状也不相同。但是当发病时通常有突然而明显的高烧、虚脱、关节痛、腹部疼痛和头痛的症状。这些症状进一步发展为呕吐、腹泻、结膜炎、器官损坏(特别是肝和肾),蛋白尿、以及内外出血,通常通过肠胃道。在6-10天内,病人就会死亡或者康复。埃博拉热的临床特点是经过3~7天的潜伏期后,突然发病;早期出现流感样非特异症状(如发热、肌肉疼痛等),发病后5~7天出现严重的出血,伴有剧烈腹泻、呕吐和皮肤淤斑;进而迅速衰竭,于发病后7~16天出现死亡,死亡率高达50%~80%。 目前没有有效的特效疗法,也没有埃博拉病毒的疫苗

编辑本段病毒特征

“埃博拉”病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传播,这与艾滋病相似。但艾滋病患者一般尚可活上相当长的一段日子,而一旦染上埃博拉病,在经过病毒潜伏期后,先出现高烧、头痛、呕吐等症状,然后病人在备受几天腹泻和眼睛、耳朵、鼻子出血的折磨后,痛苦地死去,前后往往不到一星期。患者死亡率高达80%以上。“埃博拉”病毒是1976年在扎伊尔埃博拉河附近一个名叫扬博科的小村庄首次发现的,并由此得名。那一年,“埃博拉”病在扎伊尔的55个村庄及其邻国苏丹、埃塞俄比亚流行,造成近千人的死亡。 埃博拉病毒是人畜共通病毒,尽管世界卫生组织煞费苦心研究,至今没有辨认出任何有能力在爆发时存活的动物储主,目前认为果蝠是储存宿主的可能候选。因为埃博拉病毒的致命力,加上目前尚未有任何疫苗被证实有效,埃博拉被列为生物安全第四级(Biosafety Level 4)病毒剂,也同时被视为生物恐怖主义的工具之一。 这是一种致命的流血热(hemorrhagic fever)传染病,目前无法医治,会感染包括人类、猴子及黑猩猩在内的灵长类动物。人类患者半数以上在两星期内七孔流血而死。有人比喻说,把爱滋病HIV病毒一年所起的作用浓缩在一星期里,那就是艾博拉病毒的威力。 艾博拉病毒通过体液传播,粘液、唾液或血液都是媒介,甚至握一握手就会传染。传染病专家除了进行检疫,也集中力量寻找首个病患者(index case),一方面便于追查可能被传染者,另一方面希望能找出病原体到底来自何处。 艾博拉病毒相信是寄生在一种当地动物或昆虫身上,可是目前还无法确认寄主是什么?世界卫生组织的玛丁尼兹医生(Lindsey Martinez)说:没人知道艾博拉病毒在病疫爆发之间藏身何处、什么因素促使它活跃起来? 追查首宗病例是检疫的重要工作。经过一番抽丝剥茧,终于发现36岁的阿薇蒂(Esther Awete)是乌干达的首个艾博拉患者。她生病发烧5天后就死了。以当地习俗,遗体停放在住家两天,等待亲友一起参加葬礼。葬礼上,死者亲属清洗遗体,然后把她葬在离住家不到10公尺的地方。 仪式结束后,亲友们同在一个大水盆洗手,象征亲密团结。大家却不知道,阿薇蒂的遗体带有艾博拉病毒,简直就如一枚计时炸弹一样。接着,与她同住的母亲、3个姐妹、她9个月大的女儿,以及3个亲戚相继死亡。家中唯一生还者是阿薇蒂8岁的儿子,他当天没有参加葬礼。 病毒也在乌干达北部地区的古鲁镇附近蔓延。当地政府在确定是艾博拉之后,立即禁止传统葬礼,所有尸体都由政府处理与埋葬,以避免传染。 经过化验,专家发现病因是一种称为“苏丹艾博拉”(Ebola Sudan)的病毒。目前已知的人类艾博拉病毒有3种,都以疫区国家为名,分别是“苏丹艾博拉”、“扎伊尔艾博拉”、“象牙海岸艾博拉”。 “苏丹艾博拉”1976年及1979年曾两次出现苏丹南部,死亡率约65%,是致命率较低的一种。1995年在扎伊尔出现的“扎伊尔艾博拉”,死亡率高达81%,那一次共死了315人。 这是乌干达首次发生艾博拉,而且古鲁镇附近的人不像其它国家疫区居民一样常吃野生动物。过去几次艾博拉病疫,专家怀疑居民吃下带病毒的野生动物所造成。由于病原来自苏丹,有人猜测,或许是以苏丹为基地的乌干达叛军无意间把病毒带过来。[2] 不寻常的传染病例越来越多,而且不仅发生在卫生水平不足的发展中国家,今年4月号的《新英格兰医学学报》同时刊登4篇关于传染病的报告,包括意大利因玉米中listeria菌造成的感染,马来西亚因猪只传染的脑炎,美国亚特兰大糖尿病男童因吃受感染食物而进行两次肠手术等案例。 发展中国家的乡村居民大量涌向城镇,居住在缺乏卫生条件的环境中,形成传染病温床。另一方面,海运及航空交通带来全球人口及产品流通,病原体传染的范围因此扩大。 1989年、1990年、1996年,美国检疫单位曾发现从菲律宾入口的猴子身上,带有专门感染猴子的Reston艾博拉病毒。4名检疫人员因接触而体内产生抗体,幸亏没发病。类似猴子艾博拉病毒也在意大利与菲律宾发现。 曾在非洲参加救治艾博拉的玛丁尼兹医生说:“人类不断开发,不断侵入过去毫无人烟的地区,肯定会接触一些从没碰过的昆虫动物,一些隐藏着的病菌病毒正等待机会对付我们。” “艾博拉”原是刚果一条河流,1976年首宗艾博拉病例在那里出现,从此它成为这致命传染病的代号。 病人感染病毒后4天,会出现类似感冒症状,发烧、头痛、喉咙痛、肌肉疼痛等。接着是呕吐及肛门出血,然后鼻腔、牙龈、眼睛、皮肤也出血。这时病毒也开始破坏内部器官,病人因内出血而吐血。50%至90%病人在两星期内因失血过多造成休克而死。 病毒可能潜伏在患者体内两星期,这期间没有感染性。当感冒症状出现时会通过体液感染。出血时期及死后一段时间,病毒感染性极强,非常危险。 一直以来,研究人员只知道在感染初期,病毒在血管中产生大量糖性蛋白质(glycoprotein),却不知道它如何造成大量出血。 两三年前,密歇根大学的病毒学家奈贝尔(Gary Nabel)才发现,原来这种糖性蛋白质会黏附在称为neutrophil的白血球上。这种白血球是人体免疫系统的前线防卫,负责吞食及消灭入侵的细菌或病毒,并向免疫系统发出警报,动员白血球B细胞制造抗体,以及T细胞对付已被病毒感染的细胞。 研究者猜测,艾博拉的糖性蛋白质把neutrophil包住,使它无法作用,病毒就能如入无人之境,攻击血管壁细胞,使血管壁弱化甚至破洞。病人因大量出血,血压太低,循环系统无法把血液送到重要器官去,病人因休克而死。 英国专家解释了出现“活死人 ”现象的部分原因。这些专家在研究一种自然疾病——埃博拉病毒热时,发现了“活死人”现象的奥秘。他们称,“活死人”现象就是一种由这一病毒引起的疾病。 埃博拉是一大批神秘而格外危险的非洲出血病毒之一。人们有理由恐惧埃博拉。在躲开可能的攻击后,除了骨头和骨骼的肌肉外,埃博拉病毒对人体任何其他组织后器官都一视同仁地加以侵蚀,像一场公平的游戏。首当其冲的是血细胞。当病毒将自身复制到血细胞中,血细胞便开始死亡并凝结在一起。凝块阻塞血管,切断全身的血液供应;感染的器官开始出现死片。病毒蛋白质以特有的凶残攻击胶原,这是固定器官的连接组织中的主要蛋白质。当胶原变成浆状物,器官表面开始出现孔洞,包括皮肤,血从孔洞倾泻而出。皮肤下面出现血斑,液化的死皮在表面形成水疱。在这个阶段所有的孔窍都会渗血,同时皮肤和肌肉的表面隔膜开始炸裂。在身体内部,心脏开始渗血,并将渗入它周围的空腔。肝脏肿大,开裂,然后开始化脓腐烂;肾脏失灵,塞满了死细胞和血块。死的、凝结的血细胞比比皆是,包括大脑,妨碍了供氧,最终导致痴呆和大规模的癫痫发作。崩溃的血管和肠子不再固定在一起,而是像流水一样涌入体腔。虽然在体液中漂浮,但组织自身是脱水的,无法执行其功能,于是病人开始死亡。这稀奇古怪的过程一直持续到病毒成指数地繁殖,毁坏内脏使之完全失去作用直至宿主死亡为止。像血液、分泌物和呕吐物这样液体,每一滴都充满了上百万的病毒。在其成员密集的社区,这些有毒液体的扩散为病毒从一个宿主跳向另一个宿主搭起了桥梁。 埃博拉病毒与造成艾滋病的HIV病毒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它的“杀人”速度却比艾滋病毒快得多。一开始,埃博拉病毒感染者表现出来的症状和一般的感冒患者没什么两样。病人只感到发热、头痛、喉咙痛、胸闷。但是仅仅几小时后,病人就会开始全身出汗,胸痛、皮疹、出血、腹泻、呕吐、肌肉和关节酸痛等,半数病人于发病后第5天出皮疹,大多数则在第5至7天七窍流血不止。出血者占71%。最严重的是皮肤粘膜、鼻、齿龈、内脏均出血,粪便呈黑色,出血往往是导致病人死亡的原因。再过一天,病人将感到难以忍受的痛苦,就连睁开眼都会感到疼痛,脑袋像是要爆炸。即使在这个时候,医生仍无法确定患者得了什么病。直到几天后,病人开始体内外大出血,连眼睛和耳朵也流血不止,医生才敢确定病人感染了埃博拉病毒。不过,到这个时候一切都太迟了。一位传染病专家曾这样描述埃博拉病毒感染者病死的恐怖景象:“ 病人体内外大出血,由于体内器官坏死、分解,他还不断地把坏死组织从口中呕出,我觉得就像看着一个大活人慢慢地在我面前不断溶化,直到崩溃而死。”正在乌干达执行埃博拉病控制使命的美国传染病专家海曼作出这样的描述:“埃博拉患者住的病房里到处都是鲜血,被褥上、地板上、墙壁上;他们吐血、便血……埃博拉是人类迄今未能征服的致命杀手,是世界医学界面对的一道难以解读的“哥德巴赫猜想”。

伊波拉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伊波拉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发布于 2022-08-11 15:08:02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2
目录

    0 条评论

    请文明发言哦~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