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患(边患频仍)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边患,以及边患频仍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各朝各代分别是怎么解决边患的?最好的方法是哪个?

各朝各代都是用武力解决边患的,只有自己强大、厉害,才不会存在边患。

我国历史上最持久的边患,最后是怎么灭亡的?

中国历史千年威胁皆来自北方,这北有两个方向。

正北:匈奴、鲜卑、柔然、突厥、蒙古之流,走马灯花换。

东北:契丹、女真、后金、高句丽之流。

破坏力而论,蒙古为首,但要说持续最长,则高句丽为第一,蒙古虽持久可后续已成清附庸。

今日韩国人,因本国历史缺失,将高句丽认为祖宗,原因就是这历史之最让他们羡慕。

高句丽与中国关系,从公元3年初建到668年灭亡,持续近700年。

初建时高句丽,位于浑江、鸭绿江中游区域,都属今日东北,和韩国八竿子打不着。

这地在汉朝,是北方四郡夹角地带,西为辽东、玄菟,南为乐浪、带方。

高句丽能存在,是汉朝为和夫余、沃沮、等民族存有缓冲区故意留下,角色定位和今蒙古一样。

出生定位虽如此,可高句丽并不安分,而是有点追求,这追求就和中原王朝盛衰有关!

中原强大,称臣纳贡。

中原衰弱,乘虚而入。

一:两汉

高句丽建国时,西汉已尽末路,汉朝国力虽大不如前,但在高句丽面前依然是庞然大物,高句丽对中原也很恭敬。

这恭敬态度,让汉朝承认高句丽王号,条件则是,高句丽要听汉朝玄菟郡管理。

王是名头,不是实权,就是草头王。

可这待遇在王莽建新朝后变了,王莽是标准儒士,对《周礼》特别推崇,见不得别人称王做祖,高句丽居然僭越称王,太不讲规矩,一纸诏书后,高句丽王变成高句丽侯。

当时王皇帝并不单针对高句丽,对匈奴也一样,南匈奴归附做单于做的好好的,王莽却给人改名“降奴服于”。匈奴不是高句丽那么好撩拨,直接反了。眼见改名就出乱子,王莽不检讨自己,反而发兵征讨。

顺带和高句丽侯说,你听话,就带兵助战呗。高句丽一看汉朝要自己出兵匈奴,战战兢兢啊。

匈奴威名太盛,最后高句丽兵是出了,却都成了逃兵。成逃兵不说,还落草为寇,做起土匪,最后居然打死了汉朝辽西大尹:田谭。

王莽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大奖严尤奉命讨伐高句丽。

这严尤是秒人,深谙上兵伐谋道理,去高句丽后,以势压人弄了出鸿门宴,请高句丽边将延丕来,数落罪行后,手起刀落杀延丕,随后攻城全胜,高句丽立马屈服了。

战后高句丽候再降一级,变“下句丽侯”。

王莽占尽面子,位置却不稳,胡搞十多年后,西汉内乱。

高句丽趁乱与公元14年,占领玄菟郡高句丽县,就此他们赖着不走了。

公元25年,刘秀建东汉,28年刘秀派辽东太守讨伐高句丽。

“下句丽侯”高无恤面对汉军,选择坚壁清野,据守国都。汉军围城三月,高句丽弹尽粮绝,无奈下,高无恤厚起脸皮派人以犒军名义给辽东太守送大量酒鱼。

辽东太守一看,还有酒有肉?思来想居然退兵了。这真是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啊!

高句丽逃过灭国危险,光武帝也鉴于国家初定,通过册封缓和关系,恢复高句丽王号。

高句丽对示好不屑一顾,反而在37年攻乐浪,这就让光武帝很不爽了,决定派军收复乐浪。

战争很顺利,高句丽很顺服,战斗后,高句丽臣服。随后明确势力范围,此战后,朝鲜半岛萨水(今清川江)以南归汉,以北归高句丽。

二:三国时代,战和不定。

汉末战乱初期,辽东公孙家和高句丽还算和睦。

公元196年,公孙家参与高句丽王位争夺后,形势发生变化。

公孙家支持的拔奇王子没有获得高句丽王位,最后借助公孙度帮助起兵反叛,却被剿灭,从此公孙家和高句丽成了敌人。

虽是敌人,但公孙家力量依然比高句丽强,高句丽甚至被公孙康带领的军队攻破都城,最后还让高句丽迁都山城丸都。(吉林集安)

独汉以强亡,隋唐时大患,打不赢三国弱鸡公孙家,汉朝威武。

为应对公孙家,高句丽选择和吴魏建交,并被吴魏分别册封,后因曹魏压力,高句丽东吴断交。

臣服与曹魏的高句丽日子过的还行,不过好日子在诸葛亮病故后,没了!

公元237年,司马懿亲征辽东,要高句丽助战,高句丽欣然前往,协助作战。数月后,襄平城破,公孙家覆灭,曹魏在辽东设平州。

直接威胁没有了后的高句丽,趁曹魏外忙三国混战,内忙司马曹氏内斗机会,不断扣边。

当时高句丽王更说:自己兵强马壮要饮马黄河,问鼎中原。

说大话必有报应,曹魏缓过劲来后,报应来了,那就是毋丘俭东征。

公元246年,毋丘俭领步骑万余,东出玄菟攻高句丽。

高句丽军2万与魏军战与梁口,(通化市)大败。

毋丘俭得势不饶人,围困丸都,正面佯攻,侧面偷袭,攻破丸都城。魏军破城回军修整,不久再征高句丽,这次高句丽王也光棍,直接不打了。毋丘俭甚至在追击中,刻石记功,记录攻破高句丽伟绩,这石碑现在还在辽宁博物馆留存。

三:五胡乱华,野心初现

三国归晋,西晋却不持久,八王之乱后,高句丽又蠢蠢欲动。

南北朝初期,高句丽乘机蚕食乐浪带方,势力大增,野心剧增!

可野心却被鲜卑慕容压制,慕容鲜卑族西晋时首领慕容廆,曾受封“平州牧,辽东郡公”。

平洲就是汉朝辽东加东北四郡,这册封给了慕容氏法理上恢复高句丽占领领土依据。

公元337年,慕容皝称燕王建前燕,看着高句丽占自己领土很是不爽。

不爽咋办,开打呗,就此,前燕高句丽进行了十余年战斗,高句丽七次入寇,前燕不断回击。

342年冬,前燕决定两路进攻决战高句丽!

一路虚张声势,一路急袭高句丽后方。

突袭后方的四万大军,一鼓作气攻破高句丽都城,虏高句丽五万多百姓,顺带一把火烧了王城。

经此打击后高句丽安分不少,甚至做起前燕属国。

可前燕命不够久,十多年后就被前秦所灭,高句丽又立马投入苻坚大帝怀抱,成前秦附庸。

四:南北朝时,南战北守

南北朝时期,高句丽长寿王,给高句丽定下了后续数百年国策。

长寿王在高句丽史上可称最有作为国王,政治智商高、全局把握力强,有担当且头脑冷静。

面对高句丽渐渐强大现状,没有头脑发热,想着饮马黄河,而是选择南进,攻击朝鲜半岛的新罗、百济,至于新崛起的北魏,他聪明的选择了臣服。

在如此外交政策指引下,高句丽迁都平壤,获得防守纵深与进攻半岛的战略支点。

此后,两百年间,高句丽与中原王朝几无战争,反而不断入贡,不断获得北朝册封。哪时高句丽俨然北朝最忠实属国。高句丽王名字,也因册封变成了高丽王。

五:隋朝文帝时。

南北朝后,高句丽猥琐发育日子到头,隋朝准备吞并陈国时,高句丽居然积极备战,意图不轨。

文帝针对高句丽备战举动,很是不爽!

不客气的说:“王谓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与陈国?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愆,命一将军,何待多力!殷勤晓示,许王自新耳。宜得朕怀,自求多福。”

这话明确告诉高句丽,你们即没陈国强,辽水也没长江阔,非我怜惜,你们早灭了跟我安分点。

这话不是说没效果,只是保质期不久,过了数年,高句丽就叛乱了。

万余靺鞨(高句丽附庸族)骑兵与598年,进攻辽西被隋军击退。

隋文帝怒而命汉王杨琼,配合上柱国王世积并周罗喉(水军统帅),水路并进,发兵30万,征讨高句丽,可兵马虽多,战事却不顺。

陆军,出临渝关(山海关)遇雨季,粮草补给困难,疫病流行,战力锐减。

水军,由东莱(山东龙口市)出海,直插平壤,却因海上飓风,损伤严重。

水陆并进,水陆都出问题,这运气背的没边,没接战就伤亡惨重,这时的高句丽王也懂”见梯就下”派使谢罪,自称“辽东粪土”文帝你就当个屁吧我们放了呗。

隋文帝一看,里子吃亏了,面子有了,就放了高句丽。

六:隋炀帝时期

堪称仁慈的隋文帝去世,继位的是以狂暴著称的杨广。

炀帝杨广是眼里容不得沙子的人,公元607年,带大军巡逻突厥。遇见高句丽使者在突厥晃悠,不去中原朝拜,就对使者说!

汝国本箕子封地,汉晋皆中原故土,不朝不礼罪莫大焉,汝不来,我欲巡行高句丽。

高句丽王一听,充耳不闻,愣是没去,没去背后,是有实力支撑的,高句丽表面臣服,内心却有想法,当时东北亚,按实力排名。

第一:为鼎盛的隋朝。

第二:北方强国突厥。

第三:就是已能调动东北全部力量,甚至奴役靺鞨等族的高句丽。

世人常说,杨广征高句丽穷兵黩武,其实是不懂杨广用心,突厥已尾大不掉,在来个日渐强盛的高句丽,北方形势如何能安稳?

公元611年,杨广以高句丽”不朝不礼“为由,下诏天下兵马,明春集结河北涿郡征讨高句丽。

次年开年兵马齐备,人数113万的大军,号称200万,分十二路大军,浩浩荡荡出发了。

领军大将,则是隋炀帝本尊。在他的带领下,大军首尾相连,一眼望不到头,投鞭断流的苻坚,跟隋炀帝比都逊爆了。

可隋炀帝和苻坚一样,即便投鞭断流,即便浩浩荡荡,依然换不回胜利。

隋军进抵辽水,高句丽隔水据守,隋军出师不利,宿将左屯卫大将军麦铁杖渡河攻击,悲催战死,完全没铁杖风范。

出师不利,杨广决定以势压人,连续数天搭建浮桥,以求大军一次渡河。面对隋朝大军,高句丽完全无法阻挡,坚守辽水的高句丽军万余人被全歼。

出师不利加倾巢而出,一场毫无技术含量的战斗背后,必是帝王独断专行。杨广非武将出生,完全不懂兵法。

只计较与一城一地得失,最后再逐城必争战略思想指导下,隋军几成攻城队,将领却完全没有自主权。

进兵节奏缓慢,兵力优势也没有发挥,反而受困攻城战,被阻辽东城20余天,后勤渐渐出问题。

眼见辽东难于攻取,隋炀帝终于想到分兵,命宇文述领九军30万人马,在水军配合下挺进鸭绿江,直插平壤。

高句丽长寿王迁都平壤,获得的战略纵深终于显示威力,面对声势浩大的隋军。

高句丽精锐,借助隋朝攻坚时间,在准备充分后,采取诱敌深入策略,在大将乙支文德率领下,不断侵袭隋军,一日内,七次偷袭隋军,隋军士气节节下降。

随后乙支文德渡过萨水(朝鲜清川江),护佑都城,送出求和信佯装投降。

面对乙支文德求和的宇文述,看着近在咫尺的平壤城,己方却粮草断绝,只能无奈拔营。

隋军退却,乙支文德立马追击,宇文述且战且退,渡过萨水(朝鲜淸川江)时,被敌军半渡而击,大军弹尽粮绝终于崩溃,殿后大将辛世雄战死。30多万大军,退回辽东时,十不存一。

奇袭大军惨败,正面大军也好不到哪里去,先锋军4万余,在准备攻击平壤时,中伏进而大败亏输。

败战过后,又听闻前线突袭的30多万人,惨败而归,隋军士气陷入谷底,隋炀帝只能与八月下令撤军,第一次亲征高句丽以惨败告终。

惨败过后隋朝境内起义迭起,可隋炀帝依然固执的要剿灭高句丽,并后续的两年中不断出兵。

614年4月,隋军卷土重来,这次隋炀帝学聪明了,兵分两路,一路突袭平壤,一路正面强推。

可隋炀帝的运气依然不好,正面兵马又受阻辽东城,突袭兵马,则因后方杨玄感叛乱,引发粮草断绝,无奈退兵。

隋炀帝一看后方不稳,只能退军平乱,回国后在以暴力手段剪除动乱后的隋炀帝,又迫不及待的集合全国兵马出兵攻打高句丽。

这次,从集合兵马始,就问题不断。连续两次败仗,全国怨声载道,无数服役民夫逃亡,大军还未出征,几乎就要溃散。

即便隋炀帝拿着砍刀杀人,也阻止不了士卒逃亡。

这时的高句丽王也受不了如此连番打击,遣使请降,隋炀帝一看后方不稳,借驴下坡同意高句丽请降。

那知这高句丽请降又是一次忽悠,谈好的高句丽王入京为质,却没来。深感受骗的隋炀帝又想讨伐,只是他再也没有机会了。隋末烟云已起,隋炀帝离他的人生终点已经不远。

而高句丽则用隋人头颅铸成京观,彰显自己武勇,可悲可叹啊!

七:唐朝时期,太宗初征。

隋末战乱,笑到最后的是隋朝太原留守李渊。

初建的唐朝,并没有隋朝鼎盛时期威风,反而受制于突厥。面对北方威胁,李渊决定缓和与高句丽关系,高句丽也连番遣使入唐,双方关系相对融洽,高句丽又成了唐朝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

顺带双方还进行了换俘仪式,高句丽也将隋军尸体铸成的“京观”毁掉。

可表面融洽,抵不住暗流涌动。

唐朝是信奉”九世之仇,亦要雪耻“的朝代,又如何会放过高句丽?

在军神李靖绝灭东突厥后,唐朝就时刻准备着将北方威胁高句丽消灭,高句丽也深知唐朝秉性,在边境铸起数百里长城。

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借口新罗百济纠纷,高句丽背后的不良影响,派使命高句丽停战,却被权臣拒绝。

太宗一看,正愁没借口,你这么上道,那有不上道理。

于是开启唐朝讨伐高句丽序幕。

644年11月,命刑部尚书张亮,左卫将军李勣率水陆大军先行出发。次年二月,太宗亲率六军从洛阳出发,以为后援。

唐太宗为世之名将,李勣也位列凌烟阁中,张亮亦文武全才,此三人为帅,唐军无往不利。

张亮破卑沙城,李勣攻克辽东,唐太宗大军击破高句丽十五万主力。

唐朝一出手,高句丽举国震惊,这调调咋跟隋朝不一样啊?

随后唐军围攻安市城,从七月围攻到九月,依然没有攻克。

深知东北严寒的李世民毅然回军,虽没剿灭高句丽,可却战果辉煌,攻城十余座,斩敌四万余。

胜利之后的唐太宗,深感高句丽不可轻易剪除,于是转变战略。

以疲敌为主,剪除盟友为辅,在后续的数年间,不断用偏师侵袭,让高句丽疲于应付同时,还与660年,消灭高句丽盟友百济。

疲敌之策,让高句丽损兵折将,经济凋敝。

斩除盟友,让高句丽,孤立无援,徒呼奈何。

一切准备就绪后,主政的唐高宗决定毕其功于一役,发35军(府兵),水陆分进合击。

可这次,依然没有完胜,名将苏定方大军,虽然屡战屡胜,却在围攻平壤时,遭遇严寒,攻城不利。

退军时,宿将沃沮道总管庞孝泰遇伏兵,领军5000据守不退,庞孝泰和其13子力战身死,书写一段悲壮故事。

九:捡便宜的唐高宗,一战攻成。

功过,喜忧皆参半的讨伐战,无果而终!

高句丽依然存在,只是时日无多,因为内乱,迎来末日。

高句丽权臣权臣身死,三子内斗(渊男生亲唐,渊男产、渊男建反唐),让唐朝抓住灭亡高句丽机会。

唐高宗借机而动,派遣契毖何力、庞同善攻击高句丽,援救渊男生。随后又派李勣统帅全军,连克十七城,捷报频传。

勇将薛仁贵也在金山大败高句丽主力,斩首五万余,顺势攻克南苏、木底、苍岩,和渊男生会师。

李勣看薛仁贵如此给力,也不含糊,攻克扶余城,扶余部四十多城忘风而降,随后又攻克重镇大行城(辽宁丹东)。

668年夏初,分进合击的唐军会师,开始强推高句丽。

大军攻至平壤城下,围困平壤一月后,末代高句丽王高藏派率亲信98人出降,顽固的渊男建依然固守。

公元668年9月12日,高句丽大臣僧信诚开城投降,顽固派渊男建被俘,高句丽灭亡。

持续近七百年的高句丽,经历中原无数王朝,时战时和,最后终于倒在盛唐脚下。

倒下的高句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再坚固的堡垒,都是从内部垮塌,要不是高句丽内乱,这北方隐患何时解决,还是未知数啊。

从此世间已无高句丽。

唐朝也没有了潜在强大的北方边患,就此进入盛世,只是这高句丽随被灭,可是北方依然有强敌,而且越来越强,后续的契丹,女真,后金,都是崛起于高句丽故土之上的可怕存在。

汉朝和唐朝都存在边患问题,这两个时期的边患问题有何异同?

可以说有很大的不同,首先这两个朝代的攻守位置就是不一样的,对于汉朝来说,前期的时候基本上处在一个守的位置上。毕竟那个时候匈奴的实力是非常强大的,虽说当时的汉朝皇帝也派了很多的军队去征剿匈奴,但是并没有取得很大的成果。

但是到了汉武帝的时候,这种情况完全的就反转了过来,汉朝由当时的守方转为了攻方,并且在汉武帝的带领之下彻彻底底地取得了这场对外战争的胜利,可以说把匈奴打得服服帖帖,再也不敢入侵汉朝的边疆。

反观唐朝一直都处在攻的那一方,毕竟唐朝在建国之初的时候,实力就是非常强大的,再加上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可以说使得唐朝的国力达到了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巅峰,所以在这个时候基本上没有一个国家敢入侵唐朝,唐朝前期仅有的几次对外战争,还是因为去帮朝鲜而打起来的。

但是话又说回来,这两个朝代在处理边患问题的时候还是有一些相同点的,就比如说在某一段时期都采用了那种温和的手段。比如汉朝皇帝在对待匈奴这件事情上,就采用了和亲这个方式,而且我国历史上的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就走上了这种和亲的道路,嫁给了匈奴的单于。

唐朝虽说没有采取这种和亲的方式,但是唐朝采取的方式就是把你变成我的小弟,就是说只要你愿意做我的小弟,我每一年都会给你一些好处。

东汉初年汉朝有哪些边患存在?

东汉初年,因为经过二三十年的战乱,社会经济凋蔽,人口锐减,到处是一派萧条,边患也相当严重。在北方,有匈奴寇犯上党(今山西长子西)、天水(今甘肃永靖东北)、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在东北,有鲜卑寇辽东、乌桓入寇代郡以东之边陲;在西方,有先零寇金城(今甘肃永靖东北),参狼羌寇武都(今甘肃成县西);在西南,有武陵蛮寇湘西,交趾蛮寇广东。在这些边患中,以匈奴最为强大,又接近于当时东汉王朝的政治中心区域。因此,匈奴的侵扰,对东汉王朝的威胁最大。

边患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边患频仍、边患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发布于 2022-08-13 08:08:09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31
目录

    0 条评论

    请文明发言哦~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